[记者手记] 最鲜活的法治新闻永远在基层

2016-05-16 14:16

连日来,“聚焦执法公正”记者团在奔赴福建、四川等省市的七家法院后,又再度踏上了检察之旅,相继来到长沙、深圳两地,深入检察战线的最前沿,直击检察机关司法体制改革中的脉动,随同基层检察官们亲历执法办案的艰辛与不易,感动于他们对公平正义的执着坚守与追求。虽然仅仅是短短数日,足迹也仅及几个城市,却让我零距离触摸到中国法治进程强有力的步伐,更感慨于司法改革实践以来的累累硕果。

来到长沙,已是黄昏时分,站在华灯初上的街头,我们顾不上吃晚饭,先行开了通气会,大家分配了接下来两天的行程、采访地点及接洽人。第二天,我们来到湖南省检察院和长沙市检察院,两级检察院的办公楼虽然干净整洁,但难掩装修的陈旧,看去仿佛还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风格,让平日里见惯了那些豪华办公楼的我们略感意外。然而,当来到他们的档案管理中心、同步录音录像室,实地体验了先进的远程提审等现代化办案设施和流程,这才切身感受到,湖南检察机关在提升执法办案水平、推进信息化执法等方面毫不含糊,软硬件建设一应俱全,但在办公楼装修上却不肯多花纳税人的一分钱,用他们的话说,“好钢都要用在刀刃上才值”。的确,廉洁执法、奉公为民这些理念,在湖南的检察系统都得到了具象化的体现。

结束了两日的长沙之行后,我们又马不停蹄奔赴深圳这个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进一步接触到几位可爱可敬的基层检察官,更为他们的动人事迹所深深感染。市检察院侦查监督一处处长邝肖华看起来不苟言笑,却有着一颗火热的心。他不远数百公里奔赴粤北,为贫病交加的申诉人送去救助金,已经在当地已经成为一段佳话。因为发生在深圳的一场车祸失去独子,肇事者八年未落网,远在粤北梅州的张贺胜夫妇身患重病而衣食无着。2011年,接到申诉的邝肖华决定亲自上门答复,并会同深圳公安民警驱车三百多公里,前往张贺胜夫妇家中,将案件办理情况一五一十详细告知老人,并将市检察院为其申请的5万元救助金亲手送到他们手中。躺在病床上的张贺胜激动得热泪盈眶,当地村民也为邝肖华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和满腔热情所折服,纷纷对这位深圳检察官竖起大拇指。

提起公诉人,人们的印象中往往是站在法庭上慷慨陈词、嫉恶如仇的形象。但深圳市检察院 “十佳公诉人”、主诉检察官王斌却深知,执法维稳、公平利民,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基础上努力化解矛盾、消除冲突,才是一个合格检察官的职责所在。时值深圳“大运会”期间,一起伤害致死案件中,被害人父亲老项坚持要将主犯冯某以故意杀人罪求处极刑以告慰亡子,并为此四处上访申诉、不依不饶。王斌接手后,主动找到老项,执手促膝,反复对老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释之以法。几番接触,春风化雨,老人心结渐开,含泪感叹道:“能遇上你这么个好检察官,由你来办我这个案子,我放心。”经过王斌的多方奔走、居间斡旋,最终冯某亲属向老项真诚致歉并筹措了70万元给予赔偿,宽慰之余的老项也不再要求重判冯某。至此,原本一起尖锐棘手的矛盾得到有效化解。谈及此事,王斌深情地表示,执法办案就是要相信人民群众是通情达理的,法、理、情是可以结合兼顾的,“检察院就是老百姓申冤说理的地方,能公正实在地为他们做点事,是我们最大的欣慰”。

常言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名专职报道法治新闻的记者,此行让我深深感受到,如果只是坐在办公室,满足于通过电脑电话传真来获取采访线索,从屏幕和纸面上接触那些新闻素材,是远远不够的。中国法治战线上,那些最鲜活的新闻,总是在司法系统基层的第一线,在那些坚守岗位、默默耕耘的基层司法工作者中间。只有多下基层,多走近他们,才能让更多人真切了解到我国司改的成效、法制建设的进步。正是他们,奋战在司法一线的人们,用自身的辛劳,秉承着“改革创新”的理念,锻造出保卫社会平安祥和的司法利剑!(光明网记者 陈畅)

[责任编辑:王苗苗]

上一篇:媒体回顾建国后法治建设 称与社会治理正相关
下一篇:增强法治新闻的普法作用【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