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回顾建国后法治建设 称与社会治理正相关

2016-05-16 14:16

  更加注重法治的作用

  法治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关系,是正相关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法治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文/杨小军

  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既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现实话题。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程,经济社会有了新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需要解决。法治在迎接这些新挑战和解决这些新问题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须极大地予以重视和极大地予以加强。

  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从野蛮到文明,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发展过程中一个质的飞跃。用法律来治理国家,用法律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用法律来保障人们的权益,用法律来调节社会关系和利益纷争,是各个国家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普遍规则和行为底线。法治,是社会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这是被人类社会发展史和各国社会治理史反复证明了的基本事实和规律。

  法治是我们建设发展的经验。从建国至今,我们经历了逐步建设法治,“文化大革命”践踏法治,“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回复法治,改革开放大力建设完善法治,直到今天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法治国家。在这个过程中,既有丰富的经验,也有惨痛的教训。践踏法治的时代,是经济社会倒退的时代;建设法治的时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更是政治文明发展的时代和社会和谐稳定的时代。法治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关系,是正相关关系。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法治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法治,是推进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厉行法治,构成了建设政治文明的三大支柱。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法治国家,需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守法的公民、公正的司法,更需要遵法守法的政府。通过法治确定公权力的界限,建立公权力运行秩序,保证公权力运行的规范化、有序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这是政治文明和进步的基本要求。

  法治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是自主经济,市场主体具有独立地位,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自主从事经营活动,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市场主体之间能够平等协商、等价有偿进行公平交易,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核心;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市场主体能在统一、公正、有序的环境下展开竞争,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保障。发展市场经济必然要求公权力置于法律框架之下,退出市场经营活动,划定自己的职权范围,并用法律来明确市场主体的产权关系、交换关系和竞争关系。倘若失去有序可预期的环境,大起大落,反复无常,因人而异,就会破坏市场经济的行为规则和基本规律,最终破坏市场经济。

  法治是加强社会管理、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适应我国形成多元利益格局和进入社会矛盾凸显期的迫切需要,加强社会管理、建设和谐社会已成为共识。法律是社会的普遍行为准则,是协调不同利益的最好调节器,也是实现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的有力保障。通过建设法治政府,带头形成整体、全面、合理的制度安排,使社会成员依法享有权利、行使权利、维护权利、履行义务、承担责任,促使行政权力依法运行、受到监督,各种利益关系依法调节,各种利益矛盾依法解决,社会管理依法进行。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纠纷,从根本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法治是巩固执政地位的根本举措。建设法治国家,就是要依法规范和约束组织和个人的行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活动要依照法律进行,公权力要依法运转。把公权力纳入法治轨道,做到用法律管权、按法律办事、靠制度管人,从根本上保证公权力机关和公务员真正为人民谋利益。这是公权力部门自身建设的首要任务。同时,建设法治能有效预防和惩治腐败,赢得民心,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法治是体制改革的原则和保障。改革与发展,始终是我们的主题。无论是政治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还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等,都离不开法治的作用。改革要遵循法治的精神和原则。就政治体制改革而言,所要体现的法治精神和法治原则,应该包括政治文明、政治透明和政治有序,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离开这些法治的精神和原则谈改革和搞改革,就会错失方向,也不会取得成功。

  进一步说,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这三者中,党的领导是实现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障。没有党的领导,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人民当家作主,也不可能实现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但党的领导又必须是依照法律来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领导,而不是法律之外,更不是法律之上的领导。依法执政、依法治国,都要求我们依据法律来建设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依据法律规则和法治原则治国理政,依法保护人民群众的权益。因为,法律不仅是党领导我们制定的行为规则,也是人民普遍意志的产物。可以说,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统一,就集中体现在依法治国上。□

上一篇:做好法制新闻宣传工作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下一篇:[记者手记] 最鲜活的法治新闻永远在基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