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老艺人遇上年轻创业者

2018-03-10 08:14

摘要:“非遗”老艺人遇上年轻创业者

“非遗”老艺人遇上年轻创业者

李庆山为市非遗保护中心制作的牌匾

“非遗”老艺人遇上年轻创业者

郝冠雄正在为漆器打磨推光

“非遗”老艺人遇上年轻创业者

点击图像浏览高清图

□全媒体记者李睿 文/摄

6月15日下午,在襄城区内环路新城湾农贸市场旁的“漆艺阁”门面外,李氏漆器髤饰技艺传承人、77岁的李庆山正在用传统土漆,为市非遗保护中心在这里定制的55块“非遗”项目牌匾上漆。

店里还有个小伙子在帮忙,他叫郝冠雄,今年24岁。“我很喜欢漆器,希望能用新的设计、经营理念把传统技艺传承下去。我在李老师这儿一边帮忙一边学习,渴望李老师能收我做徒弟。”郝冠雄说。

1 老艺人身怀绝技苦于后继无人

“土漆是从漆树上采集的天然涂料,木、皮、竹、夹苎等都可作为漆器的胎骨。土漆一旦涂在这些附着物上,就像长进去一般,在胎骨表面结成坚韧的漆膜,抗潮、防腐、耐磨、耐酸、耐热,美观又实用。”李氏漆器髤饰技艺的第五代传人李庆山介绍,土漆又名天然漆、生漆、大漆。中国漆器历史悠久,战国时期,漆器是日用器皿最基本的类型,荆楚一带是重要的漆器生产地。

2015年,李氏漆器髤饰技艺被纳入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李庆山的工作室“漆艺阁”仍举步维艰。“我每个月退休工资有2600多元,‘漆艺阁’的房租每月500元,吃饭给家里交500元,剩下的基本都用来买材料做漆器了,虽然赚不到啥钱,但手艺不能丢啊。”李庆山说。

传统漆器固然有种种优点,但在市场上很少见到已是事实。李庆山告诉记者,现在化学漆使用方便,产品制作周期短;而土漆制作有选料、生漆加固、裹布、雕刻、上瓦灰、做纹理、表面罩漆、打磨推光等27道工序,没十天半个月根本无法完成。而一件漆器工艺品,甚至要耗时一年。

李庆山早年也收过徒弟,但由于传统漆器很难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学艺者陆续离去,他的子女也不愿继承。“年轻人可以在电脑上设计、买材料、销售产品,我年纪大了,学不会。”李庆山无奈地说。

2 “90后”以漆器创业追求老手艺新玩法

郝冠雄是襄州区双沟镇人,高中在市二十四中学美术。在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设计时,他作为交换生去了台湾侨光科技大学,跟随王天印老师学习漆艺。“已过六旬的王老师每天一早便开车接我,到他所在的台湾手工艺研究所。”郝冠雄说,在那里,他结识了台湾漆艺大师王贤民、廖胜文等人,从漆画的制作、传统漆的研究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学习,逐渐爱上漆艺。

2013年6月大学毕业后,郝冠雄以漆器手艺人的身份回到襄阳。“刚开始很艰难,很少有人知道漆艺,做漆器的人就更少了,我只能慢慢摸索。在襄阳参加展览时,有市民甚至拿着我的漆器作品问我这是不是塑料制品。”

两年多的时间里,入不敷出的郝冠雄,靠兼职教画画、画墙绘维持生计。

直到2016年春天,两个学美术的朋友主动找到郝冠雄,邀他成立了冠雄土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开始在网上售卖漆器作品。“2016年,我们团队耗时8个月,创作了以道教北极四圣真君为主题的大型漆画《北极四圣》。这幅作品被一位山东老板以20万元的价格买走。”郝冠雄向记者介绍,“此外,我们还设计制作了一些漆艺茶杯、文房四宝、漆艺手串等小商品,目前网络上的销售额已有3万元。”

3 传统与现代碰撞助“非遗”传承

虽然一部分产品已被消费者接受,但郝冠雄还是想在制作技术上再进一步。他找到李庆山,想拜师学艺。“手工制品对消费者来说,不仅是可以使用的物品或艺术摆件,还蕴含了制作者的精神和情感。”郝冠雄说,“我和李老师认识的时间不长,但他身上那种老艺人的执著、专注,一直吸引着我。”

李庆山老人还没收郝冠雄为徒,但他已经开始把这个小伙子当成弟子来教导,他常叮嘱郝冠雄:“我学做漆器的时候,父亲对我讲,手艺人要身稳、手稳、嘴稳、安稳,你要努力做到虚心学艺,踏实做事。”

记者从市非遗保护中心了解到,目前,我市很多非遗项目都面临传承艰难、经营不佳的现状。市非遗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们经常为老艺人们牵线搭桥,希望更多年轻人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中来。“目前,我们正积极促成李老师和小郝成为师徒。‘非遗’保护讲究活态传承,不仅要保留传统,还要发扬创新,他们一个有技艺、有精神,一个有想法、有热情,很合适。”市非遗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杨琼向记者表达了心愿。

此外,为了帮助、扶持市级“非遗”李氏漆器髤饰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年初,市非遗保护中心特意找到李庆山老人,希望他用传统手艺,为还未授牌的55个市级“非遗”项目制作“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牌匾。目前,李庆山正抓紧设计、制作这批牌匾,争取早日送到每一位“非遗”传承人的手中。

上一篇:净化“娱乐圈”,不应“封杀”了事
下一篇:邯郸市复兴区剪纸艺人剪出近百幅生肖“狗”剪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