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隐形独角兽企业500强大会在青岛召开
1431 2024-11-08
里根从好莱坞演员一路登上总统宝座;海地总统米歇尔·马尔泰利曾是一名流行歌手;阿根廷曾被唤作“国母”的贝隆夫人在结婚前也是一名演员。他们都经历了从舞台到政坛的华丽转身,他们的人生也证明,政治绝不仅仅是场表演
文|《小康》记者 尤蕾
吉米·莫拉莱斯当选为危地马拉新一任总统。
46岁的莫拉莱斯果真是一匹在总统竞选中杀出重围的政坛“黑马”,他的竞选口号也言简意赅,“不贪、不偷”。在莫拉莱斯以压倒性优势获胜后,其所属党派用音乐与狂欢庆祝着胜利。到这里,看起来都没有什么特别,一切似乎是该国改弦更张的正常节奏。
“吉米·莫拉莱斯并未说服我,我甚至不想去投票。但是他是我们唯一的选择。”一位危地马拉民众说出如此令人匪夷所思的话,他们选择的理由竟然是“我们厌倦了相同的面孔”。一次正常的总统选举背后究竟有何玄机?
原来,莫拉莱斯并非政坛老手,而是一名做了14年喜剧的演员。的确,这位新总统有着不同于传统政客的“面孔”。
事实上,莫拉莱斯并非首例,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例,他们既是艺人,也是总统。
属于里根的日子
“愿精明能干的人生活在这里”,约翰·亚当斯的名言雕刻在美国白宫国宴厅的壁炉上。1989年元月,这句话被临摹下来,送给一位即将离开这里的男人。在随后到来的最后一个工作日,这个男人在印有“别让失败把你压垮”的总统专用便签纸上写下了——亲爱的乔治,我珍惜我们曾经度过的美好时光,祝你在新的任期里万事如意。我将为你祈祷,愿上帝保佑你和芭芭拉在这里生活愉快。
写下句话的男人,就是美国第40任总统罗纳德·里根。
与迄今任何一任美国总统相比,里根有太多被书写的经历,其色调不只有与政治捆绑在一起的灰黑,更有着他青年时期闯荡好莱坞的明艳绚丽。这一切,都是属于里根的日子。
1937年6月的一天,26岁的里根开着一辆纳西牌敞篷车,车上装着他所有行李,一路向西,远方有加州炙热的阳光在等待着这个意气风发的追梦人,“我终于要去好莱坞啦”。在拼“颜值”的好莱坞,初来乍到的里根就被“嫌弃”老土,“你在哪里理的发,发型实在太老土”、“头太小”、“在哪买的这件运动衫,必须换衣服”、“肩太宽,脖子太短”……直白的评价让里根有些泄气了。
即便如此,经过好莱坞设计师团队的包装后,与华纳兄弟公司签了7年契约的里根初涉电影圈已相当顺遂,他的第一部电影《爱在空中飘》一上映就获得诸多好评,里根所扮演的电台播音员一角被一向尖刻的影评家们一致赞扬,称其是所有新人中最优秀的一位,并预言他在好莱坞会前途无量。初尝演员滋味的里根,也是在这时被再次确认了拥有“只要工作一开始,就能立刻进入角色”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亦为他今后人生方向大转折埋下了伏笔。
在里根成为总统后,巨大政治光环掩盖了一切,对于里根,最常见的评价就是“二流演员与一流总统”,但事实上,里根在接连出演了《真正的美国人克鲁特·罗克尼》、《圣菲幽径》以及《坏蛋》等影片后,就完成了从二流演员向一流明星的转身。《里根传》就写道,在好莱坞所有的明星中,里根收到影迷们的来信最多,而那时,里根每周的收入也达到了上千美元。
人们往往看到了结果,而过程的曲折滋味只有里根自己知道。《真正的美国人克鲁特·罗克尼》是里根梦寐以求的好剧本,为了得到片中吉普一角,里根请求制片人给他这次机会,但被拒绝,理由是“他不像一个健壮的橄榄球员”。里根开始四处游说,请朋友帮忙,开车回家找大学时打橄榄球的照片……几番周折,里根终于如愿以偿。
无论在哪个阶段,里根对于时代变化的感知总是特别敏感,并且善于抓住机会。致使他离开好莱坞和电影的一大外部背景则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发生的巨变,里根意识到,电视对于院线的冲击前所未有,电影业前途堪忧。此时,通用电气公司以5万美元年薪聘请了里根,他在主持电视系列节目的同时,每年要抽出10个星期到全国各地宣传通用公司产品。无心插柳柳成荫,推介通用产品使得里根拥有了更为出众的演讲口才。不断推敲和磨练的表达技巧,使里根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出于商业目的的演讲使他似乎开始具有了政治家的成熟与干练。
“我们必须捍卫自由,否则自由将离我们而去。”1964年,里根在代表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戈德华特发表全国电视讲话时充分施展了他的演讲才华,这句话被当做捍卫美国精神的名言而流传至今。1980年,里根在历任两届加州州长、经历一次竞选总统失利后,终于如愿当选总统,是年,他69岁,创当选美国总统年龄之最。
然而,里根一如年轻人一样雄心勃勃,而并非反对者想的那样不堪一击。《云霄恋曲》中担纲男一号的里根曾经自语道:“你要知道,我在这儿可能成功。”
一语中的。
卡特时期困扰美国的经济大萧条,里根上任后施行了“经济复苏计划”,在减税、节约政府开支、控制福利待遇等经济措施的推行下,美国经济复苏,并创下经济增长最高纪录。在当时“两级世界”美苏争霸的冷战格局之下,里根对于前苏联态度强硬,一改卡特政府的退让策略,提出主要以太空为基地的“星球大战”计划。在任8年,里根交上的“成绩单”连同他个人被评价为“给美国政治带来了影响一个时代的变革”。
不过,里根也曾经给前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寄去一封长达4页的信函,让人们看到了美苏冷战中不一样的一位美国总统以及他的另一面。信中写道:“这个世界上的人,尽管种族不同,但仍有许多共性的东西。他们希望拥有决定自己命运的尊严,他们希望凭自己的劳动为生,希望在和平的环境下养儿育女,不伤害任何人,也不让自己受伤害,政府是为他们的利益而存在。”
政治不是“演出”
美洲这片新大陆上时常会扎堆出现新景观,从北至南,艺人除了真正的舞台之外,在政治舞台上也有足够的空间施展抱负。里根从好莱坞演员一路登上总统宝座,位于中美洲的海地,总统米歇尔·马尔泰利也曾是一名流行歌手,南美洲阿根廷曾经被唤作“国母”的贝隆夫人在结婚前同样是一名演员。
2011年4月4日,海地临时选举委员会公布了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的初步计票结果,米歇尔·马尔泰利以压倒性优势击败了民主进步联盟候选人、前“第一夫人”米朗德·马尼加,成为新一届海地总统。
海地民众对于马尔泰利的当选充满了期待,在这个美洲最为贫穷的国家,军事独裁的政治环境与地震的自然灾害可谓“祸不单行”。“黑暗已到尽头,彩虹即将显现。”这是马尔泰利对于祖国的承诺。
有评论称,在饱受地震和疫病折磨的情况下,海地人民更愿意相信,只有像马尔泰利这样的政治圈外人,才能真正改变这个国家的方向。马尔泰利曾在竞选活动中说:“民众在我身上看到了隧道尽头的亮光,他们厌倦了悲苦、贫穷和没有梦想的日子。我代表变革的脸孔,因为我从未涉足政治。我对声名或权力不感兴趣。”
1961年马尔泰利出生于海地首都太子港的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一家石油公司的总裁。马尔泰利从小喜欢钢琴和音乐,富裕的家境给他提供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他曾就读于太子港最有名的天主教会学校。桀骜不驯的性格在马尔泰利的青少年时期就开始显露,高中毕业后,马尔泰利进入海地军事学院学习,但因违反校纪而遭除名。
不过,对于音乐的痴迷却是马尔泰利从未放弃的,他决定移居美国,在那里开始了音乐创作之路。经过几年打拼,马尔泰利并没有在美国的音乐界崭露头角,事业遭遇搁浅。在迈阿密期间,马尔泰利娶妻生子,1986年,他带着家眷回到海地。
继续闯荡歌坛,是马尔泰利回到海地后的不二选择。事实证明,他对于音乐的执着坚持是正确的。马尔泰利在家乡海地成为一名家喻户晓的流行大歌星,他最擅长海地“康巴斯”,将这种素有“海地的弗拉明戈”的传统音乐融入流行元素,使得海地国宝级音乐焕发出新的活力,也引发了年轻歌迷的狂热追随。
海地900万人口中有半数不足25岁,这是一个生机盎然的年轻人的国度,他们成为歌星马尔泰利的“粉丝”,为日后政客马尔泰利登上总统大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尔泰利在做歌手期间出了十多张音乐专辑,他是歌迷心中的“甜米基”,也是离经叛道的标志,“我是一个坏男孩儿”,马尔泰利时常在舞台上自我“剖析”,他不怕缺点暴露,在一段视频中坦承自己曾经吸食毒品。马尔泰利在做歌手时就时常做出令人疯狂又大跌眼镜的表演,男扮女装、裹上婴儿尿布甚至当中脱裤引起观众阵阵尖叫。竞选总统时,起初马尔泰利也不按常理出牌,甚至在车顶上跳舞。当竞选对手在召开记者会时,马尔泰利与热爱音乐的海地人正在街头歌唱。“不要掉入陷阱/投票时要小心看好再划X……我们要发展/良好的教育/米歇尔·马尔泰利/选票上他的号码是8……”这首属于马尔泰利的竞选主题曲也在关键时刻为马尔泰利加分不少。
政治毕竟不是“演出”,马尔泰利渐渐收起了心血来潮,他的口头禅“改变”对了海地人的“胃口”。当选总统的马尔泰利在2012年时曾介绍海地地震重建情况,提到与震后150万人被迫住帐篷相比,已经将人数减少到了30万人以下,“复兴并非一两年就能完成,只有创造出就业岗位、构建好教育等基础工作才可以说实现重建”。
但在菲律宾,前总统埃斯特拉达在演出与现实中却反差巨大。24岁时,埃斯特拉达就成为颠倒众生的大明星,他英俊帅气的外表赢得了无数女观众的心。年轻时的埃斯特拉达话语不多,曾获得班诗兰大学人文科学名誉博士学位。
埃斯特拉达作为影星,在菲律宾人眼中就是正义的化身。在他出演的影片中,常常化身为“罗宾逊”不畏强权伸张正义。“英雄”是埃斯特拉达留给人们最为深刻的印象,随后,他开始了转型之路,更多地扮演起历经磨难,坚持到底,最后苦尽甘来的励志者。事实上,埃斯特拉达正是由于演出角色深入人心,并依靠广大“草根”阶层的投票而实现了总统梦。
但是,现实的政治生涯远不如埃斯特拉达的演艺生涯来得辉煌,据媒体报道,在埃斯特拉达手下工作过的政府高官,在谈起这位总统时,几乎异口同声地指责他工作态度散漫,行事荒唐,治理国家如同黑帮老大。最终,埃斯特拉达因卷入受贿丑闻而遭弹劾下台。
曾经,埃斯特拉达表示,他的偶像是美国前总统里根。
(责任编辑:李治华 HN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