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振兴系列——长春装备中国制造

2016-06-02 15:27

央广网长春5月31日消息(记者刘源源)新年伊始,中国中车集团喜讯频传。旗下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宣布:签下总金额超过90亿元人民币的伊朗德黑兰地铁合同,创下我国轨道车辆出口的订单之最;“中国制造”的轨道客车首次出口南美,即将服务巴西里约奥运会……

望着车间里一列列崭新的“中国制造”,中国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公司巴西里约电动车组项目总经理赵耀不胜感慨:“我们这列车走的是美国标准,连美国都没有制造过。”

赵耀,白皙的面庞,带着一副大眼镜,这个个头不高,看起来有些文弱的女子,却是负责这个上亿元项目的项目经理。

巴西电动车组即将交付前的一个月,是赵耀最忙碌的日子,办公桌上的几部电话从早到晚响个不停。来自巴西的越洋电话、生产现场的电话、远洋公司的电话……赵耀像一个拧紧了发条的陀螺,成天飞快地转个不停。 巴西人对车的技术要求非常苛刻。第一批车的车体强度标准,是目前国内城铁设计标准的4倍、欧洲的2.5倍。赵耀说:“对我们来说,最大的困难是车体的强度问题。这辆车是363吨,纵向撞击。”

2009年,中国中车长客股份公司在巴西争取到了这个订单,这也是公司首次进入南美市场的开篇之作,压力可想而知。

里约濒临大西洋,终年高温,如何让车厢内一年四季都能保持对方要求的20到23摄氏度,项目组特别设计了防锈大功率空调。赵耀说:“空调要大强度的,防腐做的也特别好,所有起雾的实验都得做。这些窗户咱们国内都是玻璃的窗户,但是对于巴西来说所有的都是有机玻璃。”高铁城轨最过硬的部分是走行部分,而走行和车体则是公司技术上的强项。赵耀说:“车体主要是焊接工艺,走行部分就是转向架,就像心脏和大脑,绝对是国产化的。”

为了如期交工,更为了把“中国制造”做成“响当当”的品牌。公司焊装车间几乎没有休息日。白天,生产线上几百把焊枪“滋滋”作响;夜晚,一道道蓝色弧光辉映着金色火花,把车间照得透亮。

身穿防烫工装,满脸汗水的焊接大师李万军,正带领着全厂选拔出的精兵强将日夜奋战。李万军说:“澳大利亚、伊朗单层,巴铁、巴西、沙特、现在还有一个伊朗二,正在这做呢。我们产品要求内部质量非常高,有个接头的话,内部检测的超声波探伤出现一 点问题都得叩开重焊。有的时候蹲着操作,有的需要特殊姿势,确实有的是需要屏住呼吸,手工操作如果说呼吸不稳定的话就造成运调的不均匀。”

对动车组质量近乎完美的追求不仅是一种标准,更是一种态度。焊装机械手谢元立说:“你当艺术品,可那就是我们的标准件。我们在焊工上岗之前要具备欧洲资质,这种精细的品质,大工匠要逐步强化的,那样才敢说我们每一条焊缝都不会出问题。”

团队最忙碌的日子,加班工作到半夜是一种常态。谢元立说:“晚上加班的时候,闭上眼睛还感觉弧光在眼前哗哗的。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说句不夸张的话,脱下来都能拧下来水,因为我们厂房最高温度能达到七、八十度。”

趴着焊、蹲着焊、仰着焊……每一道工序都必须精益求精,谢元立说:“一个人造成的缺陷,几千个人也不一定能找出来。作为一线员工来说,要把自己做到尽善尽美,做到精益求精,那就是为国家做贡献。”

看着交付完成的崭新车体,工人们的脸上荡漾起幸福的笑容。他们说,每一条焊缝都涉及到国家的利益;“一带一路”我们是抢手货,中国高铁是中国装备制造的靓丽名片;名片不是随随便便拿出去的,代表了国家的制造业水平。

如今,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公司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铁路客车和城市轨道车辆的研发、制造和出口基地。由“引进技术,到中国制造,再到中国创造”,由“追赶者”变成“领跑者”,成为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王牌”。长春客车股份公司已经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一张流光溢彩的“名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上一篇:“中国实木床三分南康造” 南康家具产值即将突
下一篇:钱穆版《中国文学史》引文学大咖热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