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创新深化改革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1072 2024-11-19
“我的一九七七——命运因高考而改变”
南海网特别系列报道之七>> 韩浓元:30岁等来人生第一次高考
南海网特别系列报道之六>> 陈锐:感谢党的少数民族政策让我考上大学
南海网特别系列报道之五>> 陈雄庭:人生一辈子,专心做好一件事
南海网特别系列报道之四>> 诗人阿见:15岁考上大学
南海网特别系列报道之三>> 罗灯光:殷殷赤子心 浓浓爱国情
南海网特别系列报道之二>> 刘翠青:发挥余热 报效祖国
南海网特别系列报道之一>> 刘康德:永远服从分配 永远忠诚祖国
李成,出生在海南,1977年考入海南师范专科学校,即现在的海南师范大学,毕业后进中学任教,后转行当播音员,不久后主持广播节目《百草园》。30年间,李成陪伴海南青少年的成长,荣获省级、国家级多项大奖与荣誉称号。刚刚,李成与妻子共同获得“感动海南”2018十大年度人物称号,颁奖词这样盛赞他们:心血浇灌百草园,青春路上点灯人。
高考来了 不能放过
李成的声音磁性十足,娓娓道来时的浑厚“音质”很迷人,采访因此变得悦耳动听。其实,成为播音员之前,李成并没有专门学习过播音。他的普通话是跟他的父亲学的。
李成的父亲是位军人,毕业于辅仁大学,后来参加解放军,在部队学校给速成班的战士们当教员。1950年,李成的父亲随部队南下来到海南岛,便留了下来。
李成的父亲普通话很纯正,当时海南能说普通话的老师很少,转业后,李成的父亲在海南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任教,教中文语音课。他的学生们,普通话说得都很好。
1958年,李成出生在海口,成为“海二代”。1975年,李成高中毕业,因是家中独生子,当时政策允许不必“上山下乡”。
上大学时,李成在校园里凹造型,书卷气十足。受访者供图
留在城市能做什么呢?李成不知道,很茫然。
“那个年代,个人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也没有用。不放弃个人努力的同时,大家都习惯随大流,跟着走。”年轻的李成无奈中也很淡定,“既来之则安之,不苛求自己,也不苛求社会。”
从小,李成在父母的呵护下,生活安逸,不急不躁。“这也让我养成了安于现状、顺其自然的性格,凡事不争不抢,喜欢脚踏实地做事情。”
在等待中,李成的机会来了。他被海口一中聘为代课老师。两年之后,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机会来了,自然不能放过。
李成记忆深刻,也特别感谢当年海口一中的张百栋老师,张百栋老师免费为大家开办补习班,进行考前辅导。
宿舍苦读的大学时光 受访者供图
对自己的高考发挥并不满意
李成的父亲毕业于名校,很高兴看到独生子有机会考大学。他叮嘱李成:要考就考好大学!李成的高考志愿报了三所名校,依次为北京大学、北京广播学院、中山大学。
1977年12月11日,李成在当时的海口六中参加高考。海口六中是文科考场,海口一中是理科考场。
对恢复高考第一次考试,李成的印象是:难。虽说是开卷的考试,可以带书本进考场,但积累了11年的考生,竞争很激烈,也创造了历届高考录取率最低的纪录。
海边休闲时刻 受访者供图
转眼到了1978年,考点张榜公布达到录取线的考生名单,李成的排名靠前。“当年不公布成绩,只公布排名,我发现排名在我之后的同学被中山大学录取了,而我却没收到通知书。”他很快意识到志愿报错了。
当时,海南师范专科学校的招生老师看到李成的档案后,直接把他录取了。“我知道这消息很沮丧,内心真不想去。”李成从小在海口长大,总想离岛放飞自己,想利用上大学的机会,去北京或去广州读书。
别扭了很长时间,李成最终还是去海南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报到了。“当年有政策规定,如果录取了不去读,第二年不得参加高考。
把耽误的青春找回来
大学全班同学共53人,来自广东省各市县,有往届生,还有知青,同学们年龄跨度有十几岁,李成的年龄偏小。而有的同学,孩子已经在上小学,出现了父子俩背着书包同时上学的情景。
同学们不论年龄大小,学习态度都极为认真。那时的学习口号今天回想起依旧热血沸腾:把耽误的时间夺回来,把青春找回来!
同班同学中的老大哥、老大姐,大都在农村与工厂历练过,更加珍惜学习机会。李成讲述了三位同学的故事:
和李成住同一个宿舍的班长入学时已成家,班长的课余时间几乎都在图书馆看书,特别用功,每天都在争分夺秒。每晚大家都睡沉了,班长才回来。这位班长学业有成,事业也同样成功,退休前,是海南省的一位厅级干部。
还有位来自临高的同学,高考前当乡村老师,极其自律。他自制作息时间,每天按部就班做一切事情,从不偷懒、不晚睡、不晚起,早上要跑步、做操、洗澡,一样接一样做。同学们还没床,他已经端坐读书了。毕业后,这位同学先当老师,接着考研,再回到大学母校当了老师。
风采卓然的舞台时光。受访者供图
一位来自文昌的同学,睡在李成的下铺。他从农村考上大学,对同学特别热心。大学三年,他为同学们义务理发三年。同学当年的举动,就像眼下的志愿者、义工。在那个年代,大学生们对雷锋精神热烈地追随着。
至于校园生活,中文系的大学生们当然最喜欢看电影。当时,学校旁边的187医院有个电影放映队,每周都会给住院患者放好几场电影。露天电影,外面的人也能去看。
去看电影,要穿过一片田野。同学们扛着教室的椅子,翻过围墙,趁着月光去看电影。《望乡》、越剧《红楼梦》都是同学们的最爱。有位同学连续看了11场《红楼梦》,摸黑把电影中的一首首诗、一句句唱词全部记了下来,记了满满一本,带回来让同学们欣赏。“唱词优美,我照着抄了一本,一直保存到今天。”李成说,那时候,可供同学们阅读的书籍太少,中文系的同学们,就这样学习经典,甘之如饴。
那时的他们脑子也很灵活,已经开始尝试利用知识改变生活质量。上大学时,有的同学瞅准了高考市场,在学习资料奇缺的年代,开始自己动手编高考资料。中文系的学生,当然是编语文模拟题,编优秀作文。编写后油印,装订成册,再拿到下面县市销售,居然能挣到一些钱,对生活是个补贴。
深耕百草园 工匠式坚守三十载
毕业后,李成被分配到海南中学当语文老师。三年后,转行至海南人民广播电台做播音员。1989年7月19日,李成与搭档邢月为青少年开办了一档节目——《百草园》,成为海南省第一档采编播合一的主持人节目,两人用这个窗口带领海南青少年触摸外面的世界,传递正能量。
不久,李成、邢月在听众的祝福中结为夫妻,共同守护着《百草园》。“它就像一块土地,我们像老黄牛一样,自耕自乐。用现在的话说,工匠式坚守。”李成认为,夫妻档是节目坚持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夫妻间沟通顺畅,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共同坚守。
2018年6月,李成办理了退休手续。他是大学同学中最后一个退休的。“我们那届同学的历史任务,全部完成了,该谢幕了。”
尽管办了退休手续,但现在,李成夫妇依旧在岗位上工作,《百草园》还在正常播出。到今年,《百草园》开播满30周年,夫妻俩跟台里申请,播完2019年,让《百草园》过一个30周岁的生日,再划上完美的句号。听众们得知后,虽然感到很遗憾,但也非常理解两位主持人的选择。“听众们舍不得这档节目离开,但也理解我们,知道我们该休息了。”
李成、邢月夫妇参加大型晚会后留影。 受访者供图
30年坚守海南青少年的心灵成长,坚持做好一件事,李成与妻子携《百草园》收获大奖无数:中国广播奖一等奖、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工作者、全国金话筒奖银奖、全国一级“星星火炬”奖章、全国百优广播节目主持人、海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
“我现在的感觉就是踏实,从上大学到现在,一步步走好,也成就了自己。”30年坚持做一件事,李成认为并不难,“关键要做好眼前每一件小事,每件事看起来并不大,甚至都很小。可积累起来,就是丰收。集大成的事业,都是点滴积累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