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创新深化改革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1072 2024-11-19
浙江广电集团浙江卫视新闻中心首席主播、播音指导 席文 我国移动支付产业发展已取得全球领先地位,中国已在事实上成为全球移动支付强国,且在国际市场上拥有巨大的影响力,移动支付已经成为中国新经济的名片,应继续发挥这张名片的全球竞争力,结合“一带一路”倡议,逐步构建全球人民币清算网络,使之成为中国新经济发展的有力代表和强大动力。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市场。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近150万亿元,居全球首位。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数据显示,中国2016年移动支付交易额相当于美国的11倍。 除市场规模外,我国移动支付的市场普及程度遥遥领先于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据调研公司益普索调查结果显示,中国77%的移动支付普及率在全球位居第一位,其中26%的中国受访者表示出门只带不超过100元人民币的现金,14%的人已不再携带任何现金。 与此同时,支付宝、微信支付、银联等机构近些年一直在积极拓展国际市场,使国人在海外也能够愉快地使用手机进行购物、退税、缴费,有力推动了当地普惠金融的发展。在印度和泰国等东南亚国家,支付宝通过技术赋能、经验分享等方式帮助当地的合作伙伴成长,印度的Paytm甚至在短短两年内客户规模从不到2300万增长至超过2.5亿,且其主要服务对象是未被传统金融体系所覆盖的客户群体。 尽管如此,无论是境内外业务拓展,还是支付监管制度,仍面临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是移动支付在农村等欠发达地区、交通等垂直领域的普及度有待提高。特别是在许多农村地区,仍以现金支付为主,移动支付的受理网络仍未覆盖,客户习惯也有待培养;大部分地区的地铁、公交仍只支持受理交通卡,扫码支付、NFC支付等尚在试点。 二是我国移动支付“走出去”面临一定障碍,包括市场准入门槛高、业务合规成本高、标准兼容难度大等。以支付标准为例,东南亚各国正在尝试统一扫码支付标准,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正在考虑采用EMV标准,该标准由Visa、万事达等国际卡组织主导,与国内市场上普遍采用的扫码支付方案并不兼容。因此,境内机构拓展这些国家业务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适应EMV标准,对我国移动支付产业“走出去”带来诸多不便。 三是现有支付监管制度有待调整。2016年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以来,监管部门提出了支付机构断开银行直连通道、备付金由央行统一存管且不计息等要求,支付机构的相关动力大幅降低。从某种程度上讲,支付账户余额所代表的信用水平已不亚于银行账户。考虑到支付机构的业务性质已发生实质性变化,原有政策中专门针对支付机构的规定和要求,比如支付机构实缴资本要求、支付账户限额等,应相应予以调整。 为了保持我国移动支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建议政府进行顶层设计、提供政策支持,调整针对支付机构的监管规定,推动中国主导的移动支付模式成为全球主流。 一是允许银行在农村地区试点远程开立I类账户,加快移动支付普及。允许商业银行基于移动互联网、生物识别、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在农村等地区试点远程开立I类银行账户,后续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将试点范围扩大。 二是推动国内二维码支付模式“走出去”,积极掌握国际标准的主导权。在二维码支付领域,国内采用的解决方案经过了市场多年检验。针对境外各国统一二维码标准,政府应出台政策推动境内机构合作通过输出技术标准、建设基础设施等方式,将我国主导的二维码模式推广至全球。 三是调整对支付机构实缴资本的要求。支付机构统一向央行存缴备付金后,不再承担资金未偿风险,限制其客户备付金规模的必要性已不大。同时,考虑到支付机构不开展信贷业务,与银行相比也不存在信贷资产减值等风险。为此,建议取消现有政策下关于支付机构实缴资本/备付金日均余额不低于10%的要求,引入风险准备金等制度予以替代。
提高我国移动支付全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