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创新深化改革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1072 2024-11-19
社会学的角色理论把角色扮演的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对角色的期望、对角色的领悟和角色实践三个阶段,也就是说,在明确了某一角色的社会期待和自身的角色意识之后,角色的担负人就需要进入并承担起这个角色,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传统的角色理论把这一过程称为角色扮演。角色理论研究者之所以使用“角色扮演”这样一个词汇来定义这个过程是由于他们认为社会舞台和戏剧舞台有着高度的类似。
可以说社会这个大舞台为每一个角色赋予了明确的地位,并由此为他们设计好了具体的角色行为。本文将以中央电视台以冷静、客观、理性著称的新闻栏目— 《新闻调查》为例,探讨记者型主持人的角色行为。
一、开放式的“漂流”调查———以控制论的视角来看
《新闻调查》主持人的角色行为,可以“一言以蔽之”,那就是“调查”。“调查”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为了了解情况而进行考察(多指到现场)”,那么套用这个概念,《新闻调查》主持人的行为可以概括成为是到新闻现场去获取信息并形成意见。用这样的一个视角去比较,我们可以总结出《新闻调查》主持人为代表的记者型主持人区别于其他主持人的特征:首先,记者型主持人的语言传播活动是在新闻现场而不是在演播室内完成的;其次,记者型主持人在事先对于所要报道的事件是出于未知的态度,因此才要到现场“了解情况”,所以他在报道中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过程是彼此相容的,获取、加工信息的过程同时就是传播信息的过程;而演播室主持人作为广播电视传播的“最后一棒”,通常而言是手边或头脑中已经有了比较成形的节目文稿或提纲,其传播的过程是在演播室里对已有的文稿在有声语言方面进行二次创作。
那么,作为《新闻调查》的主持人,其角色行使的主要途径便是“调查”,调查的起因就是对所报道的事件存在着未知因素,要通过调查对这些未知因素进行求解,从而“探寻事实真相”。正是由于有了调查的空间和必要,调查行为才能据此以记者型主持人的人格化传播方式合理展开。在这一层面上,我们能够总结出《新闻调查》主持人最重要、最明显、最具区分特征的角色行使方式,就是在电视业界被称为“漂流式”的调查———具体而言,《新闻调查》的证据与结论都不是在事先全部知晓的,而是伴随着调查行为的开展一步步浮出水面的,好比在江河上漂流,虽然可以事先大致确定一个草拟的路线图,但是一旦付诸实践,则更多的还
是要靠沿着水流的走向和急缓向前推进。那么这种比喻放在《新闻调查》的具体操作环境下则表现为———调查是开放式的,总会有大量在新闻现场的新发现使得调查过程不断为之调整,有时即便在调查开始之前会对报道内容有所假设,但是仍要带着假设去经过一一求证后才能作为结论在节目中体现。
笔者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工作期间,于20xx年与同事合作编导了曾获得该栏目组20xx年第三季度银奖的《河流与村庄》节目,这期节目所报道的主要事件就是位于河南省沈丘县黄孟营村癌症频发的现象。摄制组初抵黄孟营村后,由村支部书记带领对村民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发现在当地高发的癌症多以消化道癌症为主,于是到卫生部门请教专家,得知消化道癌症的主要致病因素是与空气和饮食有关,于是带着这个问题回到村里展开调查。在排除了空气和食物的可能性之后,将目标锁定在了村民的水源上。采用样本调查的方式对随机抽取的几户村民家中的井水水质进行了调查,为了确保化验结果的客观性,将抽取的水样交由安徽省阜阳市的卫生防疫站进行化验,而化验结果显示村民的饮用水中含有比较高的致癌物质。而致癌物质的来源又是何方?摄制组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了主持人长江到村里的坑塘沟渠以及村旁的沙颍河进行调查走访的过程,最后用科学的证据有力地证明沈丘县黄孟营村癌症高发的根本原因是来自淮河水的污染。在整个过程中,主持人长江也是和观众一样,在最终的证据出现之前,对整个事实存在着诸多未知因素和假设,整个调查过程是在一步步向着纵深方向发展,以层层剥笋的形式进行和展现的。用《新闻调查》前任制片人王坚平的话讲,这是一种“顺藤摸瓜”式的调查行为,而主持人的调查过程本身就是信息,在全部调查行为完成之前,结论永远保持着未知的神秘感,一切的谜底只能靠主持人在现场一个又一个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发现和验证去逐层解开,这就是所谓的“漂流式调查”。
那么,主持人完成“漂流式调查”的过程实际上本身就是一个获取信息、形成观点并传播信息的过程,这样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全息互动的过程———主持人、采访对象和受众三个基本要素都在以“面对面”的人际交流形式完成着大众传播。主持人完成传播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地按照既定预案一成不变的过程,而是在整个过程之中以开放的状态不断地接收各种反馈,并依据这些反馈调整着调查的路径与方式。因此,对于主持人的这个“漂流式调查”过程,我们可以用上世纪中叶盛极一时的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诺伯特·维纳(NorbertW iener)所创建的
“控制论”观点来分析。控制论是一种关于自我控制系统的理论,它的理论依据就是建立在“反馈”的基础之上的。控制论认为,“反馈是通过有关一个系统过去行为的信息来控制这个系统的未来行为。因此,它是借助于重新插入一个系统的过去行为的结果来控制该系统的一个手段。在一个传播系统中,反馈是一个接受者(信宿)对于信源(传播者)从前信息的回应,表明它的效果。反馈允许一个信源逐渐地自我修正一系列信息的效果,使得他们越来越接近为完成其意图所必需的东西”。
如果我们把《新闻调查》的一期节目制作看作一个系统的话,那么主持人在现场进行调查活动所获取的反馈便直接使得他作为一种信源(传播者)能够及时地依据反馈来调整以后的行为。在《河流与村庄》这期报道里,就在主持人在现场的调查还未结束时,安徽省阜阳市环保监测站对于《新闻调查》所提供的来自黄孟营村地表水水样的化验结果为调查提供了反馈。这份化验结果表明,水样的氨氮含量不高,而化学需氧量(COD)却很高。由于氨氮和化学需氧量都是衡量水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标,而二者出现了不同的反映。于是,主持人带着这个问题及时地调整了调查的路径,从专家处获知: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是反映水污染的最主要指标。COD可以反映水中有机物、亚硝酸盐等物质的污染情况,而氨氮则可以反映出水中新近的有机物污染状况。于是,主持人又经过调查后发现,由于两年前村民为了防止泛黑的沙颍河水流入村内沟渠污染水源,曾经自发地堵住了沙河污水流往村里干渠的入口,因此在报告中显示出的氨氮的指标并不高,而COD的指标却非常高的这一结果实际上表明了黄孟营村地表水在几年前曾受到过严重的污染。
因此,《新闻调查》主持人在角色行为方面最能与其他节目主持人相区别之处就在于他所进行的是一种对结果未知的“漂流式调查”,在完成调查的过程中,主持人带领观众一同获取信息并对其验证真伪,同时也在保持一种跃动的思维状态去根据不断接受到的反馈来调整下一步的行为,力求不断地带动发掘出更多的事实细节,从而更全面地把握当事各方的观点与阐释,才能更加接近事实真相,这使得电视深度报道节目更加真实可信、易于接受。
二、深入现场的调查———从这里接近真相
20xx年,《新闻调查》推出了新的宣传语:“接近真相,从质疑开始;接近真相,从现场开始——— 《新闻调查》,探寻事实真相!”从这条简短有力的宣传语中,
《新闻调查》的栏目特点被很好地凸现了出来。在中央电视台15个频道的诸多电视栏目之中,可以说只有《新闻调查》一个栏目是通过记者型主持人在演播室播报片头导语和片尾评论,并完全以新闻现场为主要依托来完成节目主体的制作与传播的;《经济半小时》、《法治在线》、《共同关注》等新闻资讯类栏目虽然也以现场报道的形式为主,但是中间常把镜头切回演播室穿插主持人串词,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新闻现场的有机性;而《焦点访谈》的节目主体虽然也完全以现场报道方式不间断地进行,但是在节目片头和片尾播报导语和评论的主持人与现场记者是截然不同的人,而且在《焦点访谈》中,报道人以人格化传播方式“出头露面”构建整期报道的节目并不多见。在这个层面上,《焦点访谈》的现场报道人可以归入“出镜记者”,而《新闻调查》的现场报道人则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记者型主持人”。
从《新闻调查》与其他新闻栏目的不同之处可以看出电视调查必须要在新闻现场中完成,电视新闻的深度就来自于对现场的深入挖掘。同时,新闻现场是《新闻调查》主持人行使其角色的主要场所和依托,主持人的角色行为是要同新闻现场密切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体现“我在现场”的主体意识。在《新闻调查》记者型主持人这一角色完全成熟之前,电视新闻中一直把在现场进行报道的人称为“前方记者”,直到今天在一些大型直播活动中还保存着这一称谓。对于记者型主持人(或“前方记者”)和新闻现场之间的关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也是《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的创始人孙玉胜认为,“现场是‘前方记者’存在的理由和定义性的内容,如果说前方记者是一个媒体进入新闻报道的符号,那么现场就是所报道的新闻事件的符号,它是一个与‘前方记者’共生的概念。前方记者行动的活性、存在的价值、报道的魅力都是在现场中形成的??每一个新闻事件都有最具代表性的典型现场,或者叫做‘标志性现场’”。《新闻调查》的电视调查活动实际上就是主持人在一个个“标志性现场”进行挖掘所串联起来的,而事实上,每一个新闻现场都提供了足够丰富的信息,只是需要通过记者型主持人用心地去发现而已。
因此,在现代电视新闻界,专业人士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即电视新闻不仅仅是由新闻当事者的行为创造出来,同时也是由记者型主持人的调查构建起来的。从本质上讲,新闻当事者的行为创造出的是社会上的新闻事件,而记者型主持人的
调查构建起的是电视新闻的传播逻辑。这两者好比DNA的“双螺旋”结构,成为现代电视新闻报道特别是电视深度报道中两条至关重要的逻辑表述主线,缺少任何一条,电视深度报道的表达就不够完整。
我们仍以《新闻调查·河流与村庄》这期节目为例,在现场调查之中,河南省沈丘县黄孟营村支部书记王林生带领主持人长江走在村里的小路上,为她介绍村里的自然情况,当走过一条普普通通的街道时,长江蓦然间发现这条街道上竟然家家都有病患。在这样一个片断中,这条随机走入的街道成为了该期节目中一个极好的新闻现场,而主持人长江就在与村支书边走、边看、边聊的走访过程中对现场有所发现———这条街道上无一例外地每一家都有癌症病患。这个细节无疑成为了黄孟营村癌症高发的一个有力的缩影。来自于现场的信息直观地将黄孟营村的癌症高发情况展示在了观众面前。固然,节目也可以用解说词旁白或其他形式来表述这一信息,但毫无疑问,任何其他方式都一定没有主持人在现场交流的方式真实可信。在这个情节中,观众是和主持人一同接受到的信息,主持人就成为了观众在新闻现场的“眼睛”和“大脑”。
三、镜头前的调查———体现过程性与交流性
电视新闻最大的魅力在于直观、快捷的传播方式和引人入胜的传播效果,这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电视能够快速地介入,从而利用声画兼备的优势从全方位将新闻事件和新闻现场多维地呈现给观众,并使观众有“眼见为实”、“身临其境”的感受。因此,《新闻调查》主持人在行使其角色时,还必须要明确镜头意识———调查是在镜头前完成的,也就是说,调查行为和调查结论必须通过镜头让观众直观地去感知和相信。
那么,这其实要求《新闻调查》的记者型主持人在新闻事件的现场需要尽数动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这五感来获取信息,并设法将电视无法直观呈现的东西呈现出来,使观众能够比较立体地从主持人的传播活动中获取感性的印象,体验现场放射出的“场效应”,继而做出理性的判断推理,使观众对事件的认识上升到本质层面。
前文曾提到过的“控制论”创始人诺伯特·维纳曾认为,“我们是以自己的感官来取得信息并根据所取得的信息来行动的”。在《新闻调查》节目中,主持人在新闻现场的镜头前调动多重感官进行体验式调查,令电视报道更具可视性和可
信度。从这个角度而言,可以说《新闻调查》的主持人就是观众在新闻事件现场的感官延伸,这与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观点不谋而合。而主持人需要考虑的另一个大问题就是如何将味觉、嗅觉和触觉最终诉诸视觉和听觉,用电视影像和声响的形式表现出来。
艺吧播音主持考级 透视风格差异新闻节目主持人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播音员、主持人个性化的主持风格逐渐成为栏目收视的重要保障。主持风格的创新和差异是电视媒介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市场化的鲜明表现。在形成各种主持风格的同时加以创新,是播音员、主持人不断完善自身风格的时代要求。
将新闻事实传递给受众不外乎两种主要形式:声音和画面。播音员主持人通过有声语言将新闻事实传播出去,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风格又成为其风格差异的重要凸显。
20世纪90年代初,受港台电视传媒影响。《上海早晨》《晚新闻》《阳光直播室》等“说新闻”形式在全国各地电视台相继开播,替代了过往“播新闻”的形式。不少播音员主持人虽然尚未完全适应这种由“播”到“说”的转变,然而播音员主持人相对轻松的表情和语言却已经成为了当时街头巷尾的议论焦点。我国电视新闻播音员主持人开始着力关注国内外新闻主持的风格与形式,电视文化也迎来兼容并蓄的重要时期。
一、播音员主持人风格形成的渊源
以第一代主持人赵忠祥、沈力等为代表,正襟危坐、字正腔圆,严谨的主持风格是他们的鲜明特点。这种“播新闻”的形式也影响了一代人对新闻的阅读和审美。然而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这种风格显然已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相比,“说新闻”的创新主要体现在语言的通俗化,较之于过往严肃的播音主持方式,主持人有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在语言上亦竭力表现得轻松、幽默,语言魅力得以充分彰显。随着电视媒介功能的转变,主持人的风格也更趋于个性化。
二、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风格特征
电视新闻节目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风格较之于一般节目的风格固然有相同之处,却也存在自身独有的特征。主要有传播性、审美性、以及生动与创新等特征。作为传递新闻于大众的节目形式,这种传递的过程自然带有传播功能,无论是新闻现场抑或主持人的转述,所述事实必然是真实存在的,是播音员主持人对客观事实的传递,而主持风格的差异则是为求以更加生动的形式传播于受众,增添活力。从某种意义而言,电视节目同样是一种文化产品,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风格贯穿于节目,不可避免的为受众欣赏品评。因此,审美性成为了新闻节目播音员主持人语言的重要特征。新闻节目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美感成为了受众评判这档节目是否“好看”的重要因素。此外,播音员主持人语言的生动、创新也尤为重要,他们既要保持对鲜明事物的关注,又应保持对新鲜新闻语言的敏感,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
三、播音员主持人的风格表现类型
(一)新闻型主持人
新闻型主持人,其实是播音员到主持人的一个中间阶段。19xx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第一档杂志型新闻节目《东方时空》,利用电视的传播优势,借鉴杂志的编排方法,将各种类型
的新闻节目串联起来,形成了杂志型新闻节目。19xx年,《焦点访谈》的开播迅速吸引了观众眼球,也使得水均益、敬一丹等新闻主持人成为央视著名的主持人。他们开创了中国电视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的形象,成功塑造了稳健深邃、朴实诚挚、客观权威的形象。19xx年,中央电视台开办的《实话实说》栏目,采用演播室现场由主持人与嘉宾、观众进行直接对话的方式,栏目播出后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主持人崔永元在现场的灵活应变、幽默的调侃不时赢来观众热烈的掌声,他的平民化形象和平实质朴的语言为广大观众所认可,形成了新一代新闻类节目主持人的鲜明形象。《实话实说》中崔永元的表现,将中国新闻类节目主持人的形象塑造、主持方式和主持技巧均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播音员主持人在节目中能与观众产生一定的互动,在活跃气氛、调动观众情绪的同时,可以有效防止观众产生逆反心理。主持人的思维介入思维评析,显示了求真的理性思辨美。
(二)主播型主持人
在新闻播音员主持人多元化的时代,诞生了主播这一角色。主播型主持人,对象感、交流感更强,语气亲切平和,节目效果是播音员无法比拟的。传统的新闻播报式,新闻节目主持人单纯的个人感悟,均不及主播型主持人给人带来的求真理性的思辨美。主播型主持人介于播音员与主持人之间,是两者密切结合的产物。正因为广大观众的需要、期望,诞生了主播型主持人,使受众能更真切地体会到个性化传播的优势。此类节目的代表有海霞的《现在播报》,元元的《第七日》等。
(三)采编播合一型主持人
在记者型主持人日臻成熟的今天,兢兢业业做电视、做新闻的媒体人不再满足单纯做记者的那些积累,而是要真正达到电视理念的实现,于是开始大胆的尝试采、编、播合一,独立完成一条新闻的制作,把采访的事实真实地呈现给观众,把新闻背后的价值挖缺出来,展现在观众面前,采编播合一型主持人应运而生,从根本上实现了记者向主持人的转变。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高丽萍曾在山西电视台当过播音员,后又当过记者、编辑,她从19xx年开始尝试着走一条采、编、播合一的新路,并很快获得成功,她以现场采访见长,善于评论,提问得体,言简意赅。
在国外,许多新闻节目的主持人不仅是节目主持人,而且还是编辑,甚至制片人。从一条新闻的选材、策划到后期编辑,他们都参与其中。他们不仅决定着新闻的播出权,而且有权对新闻播出的先后顺序做出调整。这给了新闻主持人更大的创作空间,主持人能更好的把握新闻事件的发展脉络和逻辑关系,使受众如临其境。
四、电视新闻主持人的语言风格类型
(一)沉稳简约型
沉稳简约,指的是新闻主持人在语言表达上力求精确、简练,且有处乱不惊、沉着稳重的气质。谈及央视新闻主持,邢质斌的播音高亢正义,大气磅礴,行云流水,掷地有声,是这种风格的鲜明代表。作为资深的新闻女主播,无论是突发事件的播报,还是重大政令的发布,她均能从容不迫的应对。并以端庄大方的形象、字正腔圆的播音特点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在某个时期,她几乎成了央视新闻的代名词。此后,主持人所持有的端庄稳重大气的荧屏形象,一时间也成为后来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一种形象标准,字正腔圆、吐字清晰、不参杂个人
感情色彩等要求也成为后来主持人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一个基准。
(二)纪实故事型
纪实故事风格一般见于纪实新闻和故事讲述的新闻节目中,它以通俗、质朴的语言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展现出来,主持人的气息较浅,吐字、发声接近日常口语状态,把稿件的长句变为短句说出来,使用惯用词和听觉易分辨的词,使受众易于接受。语言朴实、亲切、自然,充分体现了电视传播的人文关怀意识。这一特点在新闻纪录片以及民生类新闻表现比较突出。
(三)幽默诙谐型
较之于其他风格类型,幽默诙谐类主持人极易受到欢迎。这类主持人的语言特点是幽默诙谐、鞭辟入里,现场调控驾轻就熟、灵活应变,这往往与主持人丰富的媒体从业经历和生活阅历密不可分,丰富的经历使得这类主持人的观察更为敏锐独到,语言更加睿智颖慧、幽默凝练,驾驭节目张弛有度。如齐鲁台《拉呱》栏目中的主持人小么哥,以山东方言为主要语言,用生动活泼、真实自然的形式向受众讲述一个个生动具体、有血有肉的故事,他的幽默诙谐为受众所津津乐道。
(四)犀利哲理型
这类主持人多为学者型,以谈吐的深刻和逻辑的严谨著称。这类主持人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新闻素养,富有新闻敏感,能随时嗅出真正的新闻、识别新闻、扑捉新闻,还要具备敏锐的分析判断能力,目光犀利,见地深刻,同时还要熟练掌握采写技能和出众的口才。白岩松可以说是这类主持人的代表,有人称之为中国的 “迈克?华莱士”,他非凡的口才和极具深度广度的思想让他在任何领域都可以驾轻就熟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他的评论有理有据,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实际上我国的新闻节目主持人,特别是评论类的新闻主持人也有这样的趋势——从媒体从业经验丰富的记者中挑选新闻节目主持人。当然这不是否定播音主持科班出身的主持人,他们在有声音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果能够加强新闻的实践和积累,融记者的优势于一体,也能成为非常优秀的新闻主持人。
播音员主持人风格的形成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关系到播音员主持人的自身条件,又关系到播音员主持人所处的外界环境,由于播音员主持人思想感情、生活阅历、审美情趣及知识层次的不同,在理解和表达上也必然各不相同,再加上时代的需要,民族的习惯及生活的特点,必然会对播音员主持人产生直接的影响,也决定了播音员主持人独具个性的主持风格。播音员主持人要准确把握节目的定位,了解节目的宗旨、内容范围,形式风格特点等,尤其要注意到自己主持的节目与同类节目的区别,其次,还要清楚节目的服务对象,了解受众的心理需求,在此基础上,全面地了解自我、剖析自我,知道自己相对于主持的节目有何优势和不足,再结合之前的认识,强化自己适合于节目的优势,才能使自己的主持风格与节目更好地融为一体。
新闻节目播音员主持人风格的形成和差异是时代的产物,这诚然给了播音员主持人更为自由和广阔的创作空间,相应也带来了更多的要求。在整个节目生产链中,播音员主持人处在最后的关键一环,同时又是传递给受众的最前沿,“把关人”的作用不可忽视,新闻节目的播
音员主持人的责任则更加重大,新闻节目的播音员主持人往往担负着辨别事实准确、把握政策分寸、舆论导向、坚守文化品位的重任。因此,应该在研究主持风格时不忘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先进文化的品位格调,这也是观众的需要以及时代的呼唤。
转载艺吧播音主持考级网
+ 更多类似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