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是为大众所认可

2016-06-20 11:00

高考该不该禁止网络语言?

主持人:康乾

【新闻事件】

在关于2016年高考的新闻中,有这样一则报道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有媒体报道,广东省考试院近日特别强调,必须使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答题。根据教育部考务要求,用汉语授课、学习的考生在高考时,除外语科外,笔试一律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答卷,切勿使用网络语言、繁体字等。此消息一出,便引起网友们的一片热议,有的支持,有的不解。那么,高考到底应不应该禁止网络语言呢?

【甲观点】

我强烈支持高考禁止使用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很多都是瞎编硬造,破坏了汉语本身的结构和语义,比如说什么“普大喜奔”,如果不给大家解释这是普天同庆、大快人心、喜出望外、奔走相告四个词语首字的结合,恐怕没人会看懂这是什么意思,况且这样的网络语言也没有什么意义可言。

——宝宝爱然然

【乙观点】

我觉得对于网络语言不能一刀切,可以有选择地去使用。因为并非所有的网络语言都如天书般让人不明就里,更不是所有的网络语言都低俗不堪。比如说“给力”、“雷人”、“点赞”等词汇,不仅通俗易懂,简明有力,同时有的还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不少甚至还被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所吸收,凭什么要一棍子将网络语言打死呢?

——火星来客

【主持人观点】

主持人认为,高考首先应当是一种严肃的选拔人才的考试,其本质一是公平,二是规范。而网络语言的出现也不过是这十来年的事情,而其在年轻群体中的普及也不过才几年而已。从现实来看,网络语言是出现得快,但也消失得快。另外网络语言也并非规范的语言文字,其在不同群体中的流行程度也相差甚远,譬如说,“杀马特”、“乡村非主流”这些网络词汇,在一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网友眼中是贬义词,代表了一种低俗的网络文化。但是在一些知识水平较差的网友看来,这可能就是当今最时髦的网络流行元素。

由此而言,将网络语言一股脑用在高考当中的确不妥,因为作为教育系统的重要一环,高考除了有选拔人才的功能之外,还承担着重要的文化教育功能,肩负着鼓励学生学会规范书写和表达的职责,降低“鸡同鸭讲”的社会沟通成本,本就是大众教育的基本意义。由是言之,高考拒绝网络语言,并非是要拒绝语言的变化,而是一种对语言变化的良性导向。当然,具体到网络语言的具体词汇中,我们就不能简单地“一禁了之”。一方面,在高考这些带有文化教育意义的领域里面,网络语言的确要慎用,如果滥用网络语言,除了让一些不了解其含义的人群摸不着头脑外,更可能造成对我们汉语的误解。另一方面,对于日常生活或者网络交流中使用网络语言,应当多一些包容。因为网络语言中不乏一些优秀的词汇,既能反映出某个时期或一代人的生存状态和审美取向,也不失为促进语言进化的一种新力量。由是言之,对待网络语言,既要心怀开放的态度,又不可缺失对规范的尊重。

四川省纪委书记讲了他在某地任职时的一个例子:当时他要去了解一个县派出所的情况。先是“暗访”,在路上随机问群众,老百姓意见不少。但是第二天召集干部和群众开座谈会时,又全是一片赞誉之声。

上一篇:群贤道九號 红酒鉴品会
下一篇:“长征七号”火箭垂直转运至发射区 蓄势待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