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厦门企业百强系列榜单出炉
903 2024-11-20
新闻发布会现场(文颖 摄)
8月29日,江西省政府新闻办、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召开“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系列之六·生态环境建设成就专题新闻发布会。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小平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罗小璋,省生态环境厅巡视员石晶,婺源县县委书记吴曙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省政府新闻办对外新闻处处长陈惠龙主持新闻发布会。
省政府新闻办对外新闻处处长陈惠龙(文颖 摄)
陈惠龙: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省生态环境厅与省政府新闻办在这里联合举办“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系列之六——生态环境建设成就专题新闻发布会,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了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小平先生,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罗小璋先生,省生态环境厅巡视员石晶女士,婺源县县委书记吴曙女士,请他们介绍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并回答大家的提问。
下面先请陈小平厅长介绍有关情况。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小平(文颖 摄)
陈小平: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共同庆祝新中国70华诞,共同分享我们伟大的祖国国泰民安的盛世喜悦,共同感受这些年来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给我们每个人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借此机会,我代表省生态环境厅向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江西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70年筚路蓝缕,70年壮怀激烈。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局部向整体发展,从行业向全社会覆盖,走过了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华彩篇章。特别是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江西,再次强调“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始终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擘画的蓝图勇往直前,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生态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取得重要成果,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迈出坚实步伐。
一是坚持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我们牢记总书记“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大力实施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整治、“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攻坚战等八大标志性战役、30个专项行动,推动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优势巩固提升。2018年,全省PM2.5浓度均值为3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7.4%,降幅居全国前列;PM10比2004年(全省全面监测PM10以来)下降30%;优良天数比例为88.3%,同比上升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9个百分点;南昌、景德镇两个市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实现历史性突破。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2%,高于全国平均21个百分点。今年1~7月,全省PM2.5实际状况下平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5.8%,全省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例为95%,同比上升4.3个百分点。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4.7%,同比上升4个百分点。我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稳居全国前列,94个县(市、区)生态环境质量为优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9.8%,江西绿色生态品牌更加靓丽。今年上半年,我省成功承办了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活动、2019年全国自然生态保护工作会议、2019年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第十四届中国生态健康论坛等大型活动。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表示:“江西不仅生态环境质量在全国领先,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走在全国前列。”
二是坚持高位推动、以上率下,生态环保大格局构建成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多次召开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委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尤其是刘奇书记、易炼红省长逢会必讲、逢件必批,高位推动、高频调度,身体力行、率先垂范。2017年以来,书记、省长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批示352次,为全省作出了表率。今年1月,我们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由书记、省长为“双主任”、多位省委常委和副省长为副主任的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下设绿色发展、自然资源保护、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10个专业委员会,分专业、分领域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书记、省长今年主持召开了3次省环委会全体会议。在省里的带动下,11个设区市、100个县(市、区)均成立了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和专业委员会,形成了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部门领导具体抓的生态环境保护领导体制,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组织保证。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环保倒逼,高质量发展动力强劲。我省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努力打通“两山”双向转换通道,促进产业升级,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按照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要求,我们提高了长江经济带环境准入门槛,不再审批长江及“五河一湖”岸线延伸1公里范围内新建重化工业项目环评。着力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大健康、生态农业、林下经济等生态产业,做强“生态+”经济。着力加快推进产业生态化,实行严格的排放标准和总量管控,倒逼落后产能退出、“两高”企业转型和传统产业升级,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改造。2018年,我省万元GDP能耗为0.431吨标煤,比2011年下降33.8%。着力加快培育绿色新动能,做强航空、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中医药、节能环保等绿色节能产业,引导全省环保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四是坚持保护优先、示范引路,生态保护修复力度空前。我省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湿地保护与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大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形成“三线一单”成果,筑牢“一湖五河三屏”生态屏障。成功创建6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2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5个国家生态县、228个国家级生态乡镇;率先开展了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评选。建立了190个自然保护区、182个森林公园、99个湿地公园,数量居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实行全境流域生态补偿,仅2016~2018年,累计筹集奖补资金97亿元,成为流域生态补偿范围最广、贫困地区补偿资金最大的省份。连续开展自然保护区“绿盾”专项行动,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问题得到整治。
五是坚持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日臻完善。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构建了最严格的环境保护与监管、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全过程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等6大制度体系,形成了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法律和制度框架。在源头严防上,近年来制定了《江西省污染防治条例》《江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7部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法律法规和14项地方环境标准。在过程严管上,加强事中监督,推行“两随机一公开”制度,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实施环保机构垂直管理改革,成立赣江流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办公室和生态环境执法局,加强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在后果严惩上,率先开展了绿色发展评价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出台了《江西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成立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中心,已开展12个典型案例评估工作,让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六是坚持加大投入、壮大队伍,环保能力建设大幅增强。我省生态环境保护机构从省政府环境保护办公室到环境保护处,从省环保局到省环保厅,再到省生态环境厅,伴随着一次次的改革调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机构改革、环保垂改、流域改革、综合执法改革,生态环保机构职能更加优化协同高效,生态环保队伍日益发展壮大,有效破解“小马拉大车”等痛点难点问题。同时,积极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向节能环保、生态修复、绿色发展等领域倾斜,累计投入800多亿元生态环境保护资金,年均增长15.6%,有力支撑了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省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108座,处理能力384.4万吨/日;建成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116座,污水处理能力118.9万吨/日;危险废物处置能力达到36.2万吨/年,可满足全省危废处置需求。与此同时,我省生态环境监管能力逐步增强,已建成180个空气自动监测站点、623个水质监测断面(点位)、1754个国家土壤监测点位、2136个噪声监测点和112个生态监测站点,通过“智慧环保”守护绿水青山、蓝天白云。
七是坚持宣传引导、发动群众,生态环境意识显著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涉及千家万户,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为提升全社会的环境意识,我们每年举办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专题培训班,开展创建绿色机关、绿色企业、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行动,评选表彰“最美环保人”,唱响生态环境之歌《绿色江西》,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通过强化督察执法和我们广大媒体的宣传引导,进一步夯实了各级党委、政府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使“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落到实处;进一步压实企业对污染治理的主体责任,让“谁发展谁保护、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成为共识;进一步强化相关部门环境保护责任,把“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行业污染”的要求落实落细;进一步强化公民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的义务,让“美丽江西人人共建,优美生态人人共享”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追求,是我们永恒的奋斗目标。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紧紧抓住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这一重大历史机遇,进一步繁荣绿色文化、壮大绿色经济、创新绿色制度、筑牢绿色屏障,保持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把赣鄱大地建设成人们深深向往的绿色生态家园。
最后,真诚希望各位记者朋友,一如既往地为绿色生态江西唱响主旋律、发出好声音、传播正能量,为描绘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新画卷的生态篇章鼓与呼,让我们的绿色家园更加美丽宜人。
谢谢大家!
陈惠龙:谢谢陈小平厅长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请举手示意,并通报所在新闻机构。谢谢!
新华社记者(文颖 摄)
新华社记者: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提出“作示范、勇争先”的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更高要求。请问陈厅长,江西省生态环境系统将如何贯彻落实“五个推进”更高要求?谢谢。
陈小平:谢谢您的提问。习近平总书记时隔三年再次亲临江西视察指导,为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把脉定向、擘画蓝图,令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倍受鼓舞、倍增干劲。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用“五个推进”更高要求来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一是坚决落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着力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服务水平。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落细《江西省环评审批提质增效改革指导意见》《江西省生态环境系统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打造“四最”营商环境。加快组建“水气土”污染治理专家服务团队,为企业提供“保姆式”环保管家服务,帮助企业制定污染治理解决方案。
二是坚决落实“推进改革开放走深走实”要求,着力深化环境监管体制改革。始终保持改革定力,继续深化环保垂改、流域改革、综合执法等配套改革,谋划好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推进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性、协同性和有效性。
三是坚决落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行政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出台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指导意见,大力解决农村生活污水、饮用水源安全等突出问题,协同推进乡村振兴,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四是坚决落实“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要求,着力提升群众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长江警示片披露问题、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专项审计指出问题、省级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和群众信访件反映问题的整改,加快补齐生态环境领域短板,以扎扎实实的整改成效取信于民。
五是坚决落实“推进红色基因传承”要求,着力打造生态环境保护铁军。通过主题教育,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答好“时代之问”,坚决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查摆和整治生态环境领域“怕、慢、假、庸、散”等作风顽疾,持续推进“五型”机关和“五型”处室建设,努力锻造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谢谢!
凤凰网记者(文颖 摄)
凤凰网记者:目前,中央已启动了第二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首批对6个省市和2家央企开展了督察。请问,江西省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进展情况如何?下一步江西省将采取哪些措施加大整改推进力度迎接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罗小璋(文颖 摄)
罗小璋:感谢新闻媒体对环境保护督察的关注。截止到目前,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向我省反馈了61个问题,其中,限期整改的40个问题,目前31个已基本完成,9个达序时进度;需长期坚持或持续改善的21个问题,目前18个达序时进度,3个滞后(鄱阳湖水质下降问题、德兴市废弃矿山和历史遗留老窿洞治理)。2018年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向我省反馈了54个问题,其中,限期整改的44个问题,目前10个已基本完成,31个达序时进度,3个滞后(德兴市废弃矿山和历史遗留老窿洞治理、都昌县石材矿山和“牛奶湖”整治、南昌市经开区企业和污水处理厂超标排放问题);需长期坚持或持续改善的10个问题目前9个达序时进度,1个滞后(鄱阳湖水质下降问题)。下一步,我们将采取三个方面的措施加大整改工作推进力度,为迎接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作准备。
一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在江西电视台开设“聚焦环保”专栏,报道环保督察问题整改的正面典型,曝光整改不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突出问题,以舆论监督倒逼整改。
二是充分发挥约谈、问责的威慑作用,对中央环保督察整改不力的,约谈一批、问责一批,并将结果告知组织人事部门,以约谈、问责倒逼整改。
三是研究制定《江西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规定》,进一步完善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下半年启动省级环保督察“回头看”,对11个设区市开展省级环保督察“回头看”,以督察倒逼整改。
江西卫视记者(文颖 摄)
江西卫视记者: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中央部署的三大攻坚战之一,过去一年多来,我省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明显成效。请问,下一步我省将采取哪些举措继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
罗小璋: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下一步我们将从四个方面加大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力度:
一是以继续打好“八大标志性战役、30个专项行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战、鄱阳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攻坚战、蓝天保卫攻坚战、碧水保卫攻坚战、净土保卫攻坚战、自然生态保护攻坚战、工业污染防治攻坚战、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为重点,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补齐历史欠账短板,不断改善环境质量。
二是研究制定《江西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明确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纪委监委、法院、检察院以及党委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的生态环境保护职责,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要求,推动各级、各部门参与污染防治攻坚战。
三是研究制定《江西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办法》,对各地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情况进行量化考核,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引导各级、各部门重视污染防治攻坚战。
四是研究制定《江西省生态环境“以奖代补”资金奖补实施方案》,对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好的地方实行“以奖代补”,给予一定资金支持,鼓励各级、各部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江西二套记者(文颖 摄)
江西二套记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涵之一,也为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方法论和路径对策。当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请问江西在推进“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工作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省生态环境厅巡视员石晶(文颖 摄)
石晶: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并在全国率先开展省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探究打通“两山”双向转换通道的有效路径,促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4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加大宣传,传播绿色发展理念。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立足传统媒体的基础上,拓展新媒体领域,让绿色发展理念传播途径更便捷,传播范围更广泛,营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氛围,凝聚建设“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广泛共识。
二是强化保护,守护绿水青山。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长效管理,致力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和治理工作。以最大决心、最硬举措守护江西的绿水青山,努力使江西天更蓝、水更清、地更净。为“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提供硬件保障。
三是积极探索,打造绿色生态品牌。探索“两山”双向转换模式,因地制宜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升生态产品供给水平和保障能力,形成生态和经济“双赢”的绿色发展方式,打造绿色江西、生态惠民的品牌。及时将获得国家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的靖安县、婺源县典型经验做法在全省进行推广,为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提供示范引领。
四是健全体系,规范“两山”基地管理。以“优中选优”的评审原则开展“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工作,实行“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激励地方政府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形成独特的生态效应和品牌。目前,我们正在制定江西省“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管理规程和“两山”指数评估指标体系,进一步科学规范我省“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工作。
中新社记者(文颖 摄)
中新社记者:婺源因生态环境优美和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势必有着独到之处,请问你们的经验做法是什么?
婺源县县委书记吴曙(文颖 摄)
吴曙:近年来,婺源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坚持走生态立县、绿色发展之路,荣获了国家生态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一系列国字号生态名片。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方面,通过实施“二、三、四”举措,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是建设污水和垃圾处理两个体系。深入推进县、乡、村三级污水处理建设,县城与集镇污水处理正逐步覆盖,120个自然村污水处理正逐步建成。启动了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推行垃圾第三方处理,全县垃圾日产日清。二是完善执法、管理、考核三大机制。成立了“环保警察”,开展了“环保360”行动,整合执法力量,对生态资源进行网格化管理,将生态保护纳入绩效考核,实行生态环境终身责任追究制。三是落实禁养、禁伐、禁烧、禁排四项禁令。严格管控水源保护,900多座水库实行人放天养,对全县天然阔叶林实行永久禁伐,出台了《秸秆禁烧工作方案》《野外用火责任追究办法》,坚持“招商引资、环保先行”,严禁污染企业落户婺源。
另一方面,通过实施“生态+产业”模式,坚决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一是大力打造有机品牌。培育油菜花、茶叶、皇菊、荷包红鲤鱼等有机农产品,打造成为游客喜爱的特色旅游商品。二是大力实施“生态+旅游”战略。倡导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通过生态旅游产业打通“两山”转换通道,不断提高婺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含绿量”。
央广网记者(文颖 摄)
央广网记者:自2018年开始,江西省全面实施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请问为什么要打柴油车污染攻坚战?江西省又将如何实施柴油货车污染攻坚战?
石晶:感谢媒体对我省蓝天保卫战的关注和支持。柴油车污染治理攻坚战是污染防治攻坚战标志性战役之一。汽车行业中柴油车的保有量虽不算大,但污染物贡献度却很高,据分析,机动车尾气中的颗粒物和氮氧化物,柴油车排放分别占95.9%和63.4%,由此可见打好柴油车污染攻坚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省现有柴油车58.26万辆,其中柴油货车50.51万辆,柴油货车排放的尾气占柴油车尾气的87%。因此说,柴油货车是我省柴油车污染治理攻坚战的重点车型。从全省看,宜春现有重型柴油货车65394辆,占比全省的40.1%,是我省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的重点设区市。
当前,我们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有关打赢蓝天保卫战和打好柴油车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结合省情,突出重点,坚持统筹“油、路、车”治理,正着力抓好以下工作:一是优化调整货物运输结构,让大宗原材料有固定的铁路运输路线,减少公路运输。二是实施更加严格的管控措施,严禁超载、超限、尾气超标以及车辆的超强度使用。三是加快建设完善“天地车人”一体化的机动车排放监控系统,严禁车辆“带病上路”。四是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保持高压态势,净化成品油市场。五是开展非道路移动机械摸底调查和编码登记工作,划定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控制区,严格管控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
中国江西网记者(文颖 摄)
中国江西网记者:请问,我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取得哪些成效,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加强我省生态监测网络建设?
罗小璋:我省环境监测网络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手工监测到自动监测,从单一的地面监测,到天地一体化监测,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完善的地表水、环境空气、土壤、噪声、生态环境、污染源排放以及预警预报、实时发布监测信息的监测网络。一是环境空气监测网络发展到180个覆盖全省所有县市区的自动监测站点。二是地表水监测网络发展到覆盖全省所有主要河流湖泊及支流、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五河及东江源头保护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省界市界县界、长江经济带、水功能区的623个监测断面,并且建成了90个水质自动监测站。三是土壤监测网络发展到1754个覆盖全省所有县、土壤类型、主要农产品基地的监测点位。四是生态环境状况监测网络发展到通过卫星遥感监测全省所有县域生态环境状况。五是噪声监测网络发展到2136个覆盖设区城市的区域、功能区的点位。六是污染源在线监控网络发展到覆盖500多家重点企业407套废水、269套废气的污染源在线监控体系。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在环境空气监测方面:全面优化现有监测网络,推进乡镇空气自动站建设,力争环境空气监测乡镇全覆盖。在地表水监测方面:开展101个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站建设和119个长江经济带水质自动站建设,推进乡镇和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入河排污口、地下水、水生态监测站点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全面建成全省地表水自动监测预警体系。在土壤监测方面:巩固提升土壤、主要农产品基地监测网络。在生态环境状况方面:推进农村环境质量监测。在污染源监测方面:实现污染源自动监测监控全覆盖,同时实现监测因子从常规理化指标向有毒有害物质和生物生态指标拓展,从浓度监测向成因机理解析拓展。形成天地一体、自动智能、标准精细、集成联动的科学先进的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陈惠龙:由于时间关系,答记者问就到这里。谢谢陈厅长、罗厅长、石厅长、吴书记,谢谢各位记者朋友,欢迎大家继续关注生态环境建设的后续进展情况。省生态环境厅印发了新闻素材,欢迎记者朋友们下载查看。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会后再进行咨询、沟通或专访。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