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岁老人带“地式台球”来找合伙人

2016-05-30 14:41

华商报“双找”现场对接会举行

80岁老人带“地式台球”来找合伙人

Previous Next

  • 80岁老人带“地式台球”来找合伙人

  • 60个项目,60位投资人,在华商报的牵线下,实现了面对面洽谈合作。昨日,“丝博会·华商报‘双找’项目”现场对接会在华商报社举行,80岁的钱培松老人带着他的创新台球项目来到现场,得到了许多人的点赞。

    经过现场对接洽谈,李河林的“汽车车窗外后视镜雨刮器项目”、黑剑锋的“自动小吃机”项目、“它世界”自然课堂项目以及黑色农产品深加工等6个项目,现场与投资人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另外还有十多个项目得到了专家的肯定,以及投资人的关注。

    人老心不老 发明“地式台球”求推广

    昨日的现场会上,无论项目人,还是投资者,其中都有一些满头华发的老年人,他们都已退休,本该在家赋闲,却还想干一些有益社会的事情。

    80岁的钱培松是年龄最大的一位。现场会上,他演示了他的专利产品“地式台球”,虽然试了两次,母球都未击中得分球,但老人创业的精神还是博得现场热烈的掌声,他的项目也得到了几位投资者的关注。

    钱培松介绍说,他小时候就做球童,长大后打台球,再后来又做了专业的台球教练。1996年退休后,发现普通老百姓因为受场馆的限制,要打台球并不容易,于是就研究发明了一种“地式台球”,并申请了发明专利。

    钱培松老人的“地式台球”不受场馆限制,一块平整的地面就行。彩色球摆放在地面,母球用绳子缠绕击出,有点像鞭子抽打陀螺,母球击中不同颜色的彩球得不同的分值,最后得分多者胜出。

    钱培松说,为了这个发明,他把养老金几乎全投进去了,来“双找”现场会就是想找个投资人,和他合伙生产、推广“地式台球”。

    90后小伙创业项目 得到关注

    一身小西服,扎着小马尾,22岁小伙方焕堃出现在“双找”会场,在未作推介演示之前,没有人想到他是来找投资创业的。

    “我要给大家推介的是个外汇自动交易软件。”方焕堃站在台前,用手机给大家演示了该软件的功能,他希望找合伙人实现软件商业化运作。这个互联网+项目被现场许多投资人看好,方焕堃刚走下前台,就被几个投资人围住,有询问项目细节的,有要电话的,有一位还当场表示愿意出资,与他合作。

    方焕堃告诉华商报记者,自己是学金融的,曾在国外待过一段时间,后来就利用所学专业结合互联网知识,编写了这个外汇自动交易软件,目前这套软件正在测试当中。“没想到有这样的效果,真的得感谢‘双找’项目。”他表示,“双找”活动为像他这样一穷二白,却又想创业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推介平台。

    “华商报为草根创业 开了个直通车”

    在昨日的现场会上,除了像钱培松这样的老人、方焕堃这样的年轻人,还有来自西安周边区县的农民、高校的科技人员、企业的研发人员。

    西安科技大学的孟昭教授带来了他的活性空气发生装置和处理装置项目,该项目相比传统的发酵清除污泥,既省地方,又缩短了时间。77岁的叶甘霖老人带来一款“女性专用小便导流器”的国家发明专利,华商报记者看了老人带来的样品,简单的纸片折叠后就可以当做小便导流器。赵江民能自己认路的“搬运工”机器人一出场,立刻引起台下观众的“围观”……

    “很感动,华商报为草根创业开了这样一个直通车。”现场点评专家之一、西安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张鸿表示,以前说创新、创业,都是精英的事,现在不一样了,创新、创业更多是老百姓人人可以参与的事,“我们有专利,有发明,有创意,缺的是产品化、专业化、品牌化。”而这个过程要靠资本介入,这就需要对接平台,而华商报的“双找”项目正是这样一个平台。他还建议“双找”项目在项目筛选、专业指导等方面再提高,真正担负起草根创业直通车的使命。

    >>投资者说

    投资人找项目的心情也很迫切

    “有合适项目,可以投资三四千万元”

    昨日,投资人刘晨曦早早赶到了会场,他是此次“双找”活动投资额最大投资人,报名时表示要投资1000万元。

    刘晨曦表示,活动时间比较短,一些项目没有充分展示,但他依然看到了一些有意向的。“我对汽车雨刮器的项目比较感兴趣,希望进一步了解投资前景。还有‘苹果套袋机’这个项目,我老家在果区,果农们套袋很辛苦,如果这个能推广,也确实很有意义。”刘晨曦表示,华商报搭建的这个平台很好,如果有合适的项目,他可以投资三四千万元。

    投资人张先生最感兴趣的是旅游方面的项目,他把每个涉及旅游的项目都重新了解了一番,并留下了电话。张先生说,和项目人找投资一样,投资人找项目的心情也很迫切,投资人也希望把手里的资金投入到有前景的项目中,变成更多的资金。

    “我希望和华商报合作,一起搭建一个投资人和项目之间长期合作的平台。”投资人戴玉民说,参加这个“双找”活动,他最大的感触就是投资人和项目之间信息不对称,希望通过华商报搭建起一个有公信力的平台,给需要的人提供帮助。

    >>专家点评

    希望“双找”成陕西“双创”主要平台

    西安邮电大学经管学院院长张鸿:

    这次活动的项目类型多样,既有科技含量十足的机器人设计,也有方便凉皮这样的草根项目。当然有个别项目创意很好,但在实际操作上还不成熟,建议他们多借助“外脑”,请专业人士和专家帮助把脉。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郝渊晓:

    个人对致讯物联网用电安全预警平台印象深刻。这套火灾监控系统能提供远程预警、防患于未然,具有不错的市场前景。华商报的“双找”活动给了项目人和投资人互动与交流的机会。其实“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难点就在于信息是否对称。期望以后多举办类似活动,形成咱陕西“双创”的一个长期性主要平台。

    关天资本董事总经理边陇刚:

    活动很接地气,不仅见到了很多有市场推广价值的项目,也发现不少好想法、好创意。能够获得资本支持的必然是具备市场需求和实用价值的项目,例如影楼APP的项目,因为已经获得了一定的资源基础,个人比较看好。

    协和资产副总裁何振兵:

    在“双创”过程中,必然会涌现很多想法和创意,这次活动给了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需要提醒的是,很多创业者想法不错,但往往会忽视成本、效益的测算,也就是市场前期调研。希望华商报今后组织一些相关活动,给创业者、投资人以更多启发。 华商报“双找”项目组

    华商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联系方式 新闻热线:029-86519800

    上一篇:第九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
    下一篇:屋内4人被烧成重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