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街联动回访企业解难题 高效服务为企业发展护航
623 2024-11-18
原标题:天水丝毯新“浮雕”技艺让“软黄金”再放光彩
刘静波介绍产品《石纹牡丹》
素有“软黄金”之称的天水丝毯,历经千年传承之后,和其他一些传统手工业一样,发展陷入“艺人越来越少,市场越来越小”的瓶颈。近年来,为了破解天水丝毯经营僵局,“天水丝毯文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静波等人在传统手法的基础上尝试创新,研究出新“浮雕”系列产品,为传统丝毯工艺产品探索出一条新“出路”。
一架架隔段摆放的设备上,一根根颜色不一、柔软顺滑的桑绢丝临空垂下,织娘们各自坐在织机前,一手持小刀、一手扣丝线,手法娴熟地在上百条棉经线上往来织绣。“在200道密如发丝的经线上绕丝从右向左织一行,最快也要几十分钟,最考验手艺人的耐心,守不住寂寞耐不住性子的人,干不了这个。”一名年约五十的女工紧盯着眼前的图纸,一边干活一边深有感触地说。如她所说,任你手法再快,要想织出高度不足1毫米的一行毯,仍需个把小时。前不久,她和另一名女工合织的一幅8平方米的丝毯刚刚完工,前后耗时两年。
刘静波年过五旬,是第七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同时也是天水市唯一的一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水丝毯织造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静波告诉记者:“丝毯编织前后需要设计、捯线、栽绒、裁绒留长、平毛等20多道纯手工工序,年轻人大多嫌麻烦,真正想静下心来学习这门手艺的人如今越来越少。”刘静波指着展厅正前方居中挂着的一幅305cm×305cm大小的艺术挂毯说,这幅名为《千手千眼观音》的挂毯含200道工艺,由5名工人采用质地优良的桑绢丝纯手工耗时5年完成,其中的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天水丝毯编绣的重要特点是采用了对图案主要纹样裁绒留长、留出层次再经剪花工艺雕刻,使图案达到浮雕的艺术效果,此项工艺技术俗称“软黄金上的雕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天水丝毯达到生产、出口的顶峰,期间可谓一毯难求,红极一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天水丝毯和其他一些濒危的手工业一样,开始陷入手工艺人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的困境。刘静波说:“编绣丝毯费时费力,成本高、出活慢,导致手工艺人收入低,是造成工人流失的主要原因。”面对经营日益缩水的现状,如何打破僵局让素有“软黄金”之称的天水丝毯更好地传承下去,是刘静波一直思考的问题。
为了寻求新机,刘静波带领技术人员开始尝试在传统丝毯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经过几年反复琢磨研究,刘静波打破传统,在自己的设计理念中将浮雕和装饰绘画首次融合,使平面毯更有立体感和层次感,让多彩图案表现得更凹凸有致。2008年,刘静波设计的丝织新“浮雕”艺术挂毯《兽面纹》因表现手法新颖独特,在第43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上获得“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金奖。2014年,同样由他设计的《华夏图腾》艺术挂毯荣获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中国原创·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一时间在业内声名鹊起,丝毯的销量也越来越好。
2018年8月28日,“锦绣坊”直销店在天水秦州区开业,使公司经营销售迈上了新台阶。下一步,为了更好地传承和挖掘天水丝毯文化,推动传统产业健康发展,公司拟建设集丝毯生产、设计研发、技艺制作体验、技术培训等为一体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水丝毯传承保护与文化博览中心”。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代表性传承人的作用,公司决定建设国家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的非遗传承基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利用力度,力争使天水丝毯产业再创佳绩。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哈丽娜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