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背影留给家人 将希望带给山村

2019-08-07 09:05

把背影留给家人 将希望带给山村


   我市驻肇庆桂村的扶贫干部给当地农产品打包,准备送货。本报记者 余兆宇 摄

2019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年, 为了实现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我市目前派驻了398名扶贫干部,奋战在省内对口帮扶的6个县、68个镇,131个贫困村。

7月中旬,本报记者前往中山对口扶贫的肇庆市两个贫困村桂村村和诗洞村蹲点采访数日,感受、观察和记录我市一线驻村干部的扶贫故事。

一年总里程超35000公里的汽车仪表盘,记录下扶贫干部的脚步与汗水。他们用脚板和轮子丈量贫困村的每一寸土地、串联起中山与肇庆的紧密联系,用肩膀扛起脱贫攻坚的重任。

●在扶贫一线必须“一专多能”

肇庆市德庆县凤村镇桂村村,这是中山市委办扶贫联合工作组对口帮扶的省定贫困村。

夏季,正值桂村果蔬示范基地里节瓜、香芋南瓜集中上市的季节,每周出产两三千斤。给瓜果找销路成了这个夏天的重要工作之一,这直接关系到年底贫困户的分红。

每周五上午,桂村村委会门口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搬瓜场面。5名队员将1700多斤的瓜果一袋袋码在两辆工作车的尾箱,运回中山已联系好的各扶贫单位的食堂,响应国家号召“消费扶贫”。

“我们有队员曾一个人开车回去,独自卸货1300多斤,累到腰都直不起来。”中山驻桂村工作队队长黎国强告诉记者。骄阳下,几个来回,队员们身上的T恤已经湿透。

体力上的累不是最累的,扶贫工作是体力和脑力的双重考验,当一名驻村扶贫干部,必须“一专多能”。

“专”指的是带领贫困户脱贫攻坚的能力。简单来说,扶贫攻坚战要解决两个事,一方面是让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脱贫,另一方面是让村集体从“颗粒无收”变得有收入。这就需要扶贫干部尽快熟悉农村农业工作,熟悉各项政策,懂得“招商引资”,能为贫困户提供合适的就业岗位。

“多能”则指的是扶贫干部的“百变”身份,下地拿起锄头,是一名合格的农民;农产品上市,变身“搬运工”和“微商”,四处搞推销;日常工作中,要学会处理繁杂的表格、文书、财务;村民有了纠纷,要变身“调解员”;晚上趁着贫困户在家,入户变“调查员”。一句话,当了扶贫干部,就得 “什么都得懂一些”。

周末有时还有“接待”,驻点单位和社会团体慰问、支教多选在周末,于是,“白加黑”“5+2”成了一种常态,“今年工作队增加到5个人,仍旧有忙不完的事情。”黎国强说。

●“如何脱贫”成每天“必答题”

“每天一睁眼,脑子里想的就是如何帮贫困户脱贫?如何帮村集体增收?”黎国强告诉记者,“压力挺大的。”

实现精准脱贫,一方面要利用好国家的相关扶贫政策,让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实现“八有”;另一方面,用好扶贫资金,帮助当地发展农业、产业等,提供就业岗位、开展技能培训等,实现持续、长期脱贫。

说来容易,做起来难。首先是找项目,桂村引入中山一家玩具企业在村里设立扶贫车间,两年发放90万元工资,让村民和村集体获益;通过土地流转建立了20亩果蔬示范基地,当年底实现分红;通过“投资”入股省相关光伏发电项目,给贫困户和村集体带来长达10年的稳定分红收入。成绩显著之余,工作队还是有忧虑:扶贫结束后,果蔬基地能继续盈利吗?如何保证贫困户持续就业?

于是,防止返贫成为工作队接下来的首要任务,他们计划加大职业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

扶贫先扶志,这也是扶贫工作中的一个难点。中山派驻怀集县诗洞镇诗洞村的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邝立新最头疼的就是如何让贫困户来就业。工作队利用扶贫资金设立了村保洁员岗位,“12个职位,只有2个贫困户报名。”为了说服更多的贫困户来报名,开会就开了四五次,从大道理讲到小道理,“最终有11户贫困户报名,并连续工作了2年,今年又续签。”让贫困户靠劳动脱贫,才是摆脱贫困的长久之计。

扶贫工作还有一大难点,是提升当地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一笔分红到账,本来只需要2天可完成的开发票手续,他们足足用了2个月,根本问题还是不重视。”邝立新说,扶贫过程中也要给当地镇村干部带去干事创业的观念,“火车跑得快,关键靠车头,村两委班子有了干事创业的热情,今后脱贫成效才保得住。”

●顶住压力承受各方“误解”

在扶贫工作中,最难受的莫过于“被误解”。

在建档立卡阶段,有些村民不太符合条件,也来申请,这就考验扶贫干部们的甄别能力。通过与左邻右舍、村民小组、村委会了解情况,核实银行账户、房产情况等综合判断。不漏过一户贫困户,也不能让不符合条件的村民纳入进来。

个别未被纳入的村民对工作队有意见,甚至一些贫困户还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危房改造后,继续伸手要钱装修。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大包大揽,更多的是改变其等靠要的观念,鼓励他们靠勤劳脱贫。”黎国强说。

除了个别村民的不理解,扶贫干部们还要面临一些“不友好”的言论,“扶贫都是去游山玩水的。”“过一两年清闲日子,就回来了,相当于休假。”

面对误解,唯有靠实际行动反驳。“有些单位派出的扶贫干部轮换频密,从这点可以看出扶贫工作并不容易,尤其到了攻坚战的关键时刻,考核工作繁多,而每一笔扶贫资金的使用,都终身追责,这都是沉甸甸的压力。”黎国强说。

●“把背影留给家人”觉得最亏欠

亏欠家人,是扶贫干部们共同的感受。去年台风“山竹”来袭,当晚9时,省扶贫办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全体驻村干部立即取消周末休假返回驻地,协同镇村干部抗击超强台风“山竹”。

14级台风之下,黎国强和队员们冒着狂风暴雨,一路通过塌方和倒树遍布的村道,次日凌晨1点,抵达桂村,与镇村干部连夜动员转移,避免了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桂村村民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风,房顶的瓦片都吹翻了。

后来工作组才知道,队员雷振博的妻子正处怀孕初期,妊娠反应剧烈,正需要他的守护。那天,黎国强发了一个朋友圈:“因为职责和选择,驻桂村扶贫工作队全体把背影留给了家人,放不下的是家人,担起的是责任,愿上天眷顾所有人,请把影响降到最低吧!”

今年已经是黎国强驻村工作的第三年,“以前在家,儿子每2分钟叫一次爸爸觉得烦,现在回到宿舍,盼着和儿子通一次视频电话。”黎国强和妻子都是独生子女,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父亲胃癌术后体弱日常需照料,母亲去年患了血管瘤,黎国强直到手术前一天才赶到医院陪护,“最对不起的是妻子,她一个人既要上班,又要照顾4个老人和1个孩子,他们最需要我的时候,不能常在身边。”

原本今年可以轮岗回中山,不过,作为队长的黎国强考虑再三,还是决定坚守到最后:“这些工作我最熟悉,我留下最适合”。

●脱贫攻坚 是使命也是反哺和回馈

驻村扶贫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娱乐生活单一,工作比较奔波。驻桂村扶贫工作队的5名队员住在租来的民宅里,2人一间房,还是上下铺。为了抵抗山蚊的骚扰,他们戴起了冰丝袖套,“绝对不是为了美白防晒。”队员们笑着说。山中天气一日三变,外出走访入户,有时路上还会遇到塌方,这些都考验队员们看天气出行、山路驾驶、随机应变的能力。

黎国强说,很多大学生志愿者来这里支教时都会问他们一个问题,是什么让你们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在扶贫一线?他说,就是一种使命感,能在全国脱贫攻坚战中贡献自己一份力,是一份担当,也特别有意义。

关于扶贫工作的意义,邝立新有自己的思考。诗洞村每天都有大巴车直通中山小榄,几十年来形成了固定班车线。据介绍,顶峰时期,大约有8000名诗洞一带的人在中山小榄、古镇一带务工。

“中山的繁荣发展,离不开这些来自贫困村的劳动力,中山的成就有他们的奉献和汗水。今天,中山来扶持他们家乡的发展,也是一种反哺和回馈。”

上一篇:坚定文化自信 凝神聚力实现中国梦
下一篇:DNF阿拉德市集引燃Chinajoy 文创互动成焦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