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民间艺人的坚守

2018-07-16 22:51

  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曲长城木偶传承人龚学军

  李春江

  曲长城是阳原县的第三大村,是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曲长城木偶和背阁的发祥地。68岁的龚学军就生活在这个村子。

龚学军向我们展示他的木偶“宝贝”.jpg

  龚学军幼年开始接触木偶戏。他说,他们村的木偶戏是在明万历年间由一个在天津做皮毛生意的姓司的年轻人传入的,当时只带回个木偶头,后来凭记忆制作了身子、四肢和其他一些道具,别人又用 “爬山调”配了曲。等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村里已经有了专门的木偶剧团。龚学军家的“百宝箱”里存放着他几十年的心血,木偶头、衣冠缎带、曲谱、剧本。一本麻纸线缝的老旧剧本《桑园会全传》,是清朝的。

  曲长城木偶表演前,要先将木偶头插在身架上,然后穿衣戴冠。表演时,艺人隐身于四平方米见方的小戏台后,通过操纵木柄演绎细腻传神、妙趣横生的木偶戏。鼎盛时,可唱场戏、整本戏、家庭戏、朝代戏。龚学军取过一个彩绘的木偶头,把中指插入木偶头部,其余四指分别插入胳膊腿儿和身子上的孔内,灵活自如地控制木偶的胳膊,嘴里发出伴奏声。

  几十年间,龚学军一直对木偶痴心不改。他不想让木偶戏“毁”在自己手里。

  2006年6月,曲长城木偶戏被评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龚学军成为传承人。之后,木偶戏先后参加了镇、县的文艺汇演,但后继乏人、资金缺失、没观众的问题并没有得到丝毫改变。龚学军不发牢骚,也不抱怨,默默向他心中的目的地行进着。这“目的”是一种坚守,是一种执着。

  逢年过节的时候,也是木偶戏披挂上阵的时候。龚学军把喜欢木偶戏的人请到自家炕头上,给他们放着光盘,边看边讲,并把手抄的剧本发给他们。演出的时候,他打场子,维持秩序。演出后,他整理服装、道具。为了木偶戏,他放弃了很多,原来是三里五村有名的泥瓦匠,现在,他家的泥瓦活也得请人做了。

  龚学军的家境并不富裕,全部收入来自他和老伴耕种的20多亩地。但他为了木偶戏,却值得花钱买影碟机、买光盘、买各种资料。

  龚学军珍藏的书籍,有1948年的歌剧《刘胡兰》剧本,有1958年出版的《河北新民歌》,等等。都让他爱不释手。

  今年68岁的龚学军心里清楚,随着老人们逐渐离世,村里了解木偶戏的人越来越少了,这让他多了些使命感和紧迫感。他开始抓紧时间收集、整理木偶戏的资料。羊倌红、陪成丹是木偶戏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民间有“宁肯误个工,也要听羊倌红”的说法。为了了解两人的情况,龚学军多次去大同、锡林浩特老艺人回忆当时的情况,掌握了大量内容详实的第一手资料。龚学军还去天津找到90岁高龄的老艺人苏晓楼,请他讲述了木偶戏大量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次,清华大学和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的学生们联合到曲长城村考察民间文化,听说了龚学军和他的木偶戏,学生们围在他身旁,听他说木偶戏、讲背阁,听他和民间艺术大半辈子的情缘。学生们被他的执着和坚守所感动,感谢他对中国的民间文化艺术作出的贡献。同学们的对传统民间艺术和艺人的理解让龚学军受到了很大的鼓舞。他说:“总有一天,曲长城背阁和木偶戏还会再繁荣起来,走向外面的世界。”

  继被接纳为河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后,2015年,龚学军正式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吸收为会员。面对祝贺的人,龚学军却高兴不起来。他说:“我着急啊,曲长城木偶这么好的东西应该有更多的人喜爱,希望更多的人加入这个行列。”在给学校的学生讲民间艺术的时候,龚学军从来不讲他的获得的荣誉,只是讲他心爱的木偶和背阁,讲它们面临的困境,呼吁社会各界加大保护力度。在县文广新局的帮助下,龚学军在他家的窑房里专门腾出三间,建起了“民俗小屋”。尤其让他欣喜的是,自从建起了小屋,来他家的人多了,尤其是年轻人多了,他们开始问询木偶戏的事,有的想要跟他学木偶表演了。“这就好,这就好,木偶戏有后来人就好。”龚学军开心地说。

  有了龚学军们的付出、执着和坚守,民间文化的振兴指日可待。

上一篇:赤裸裸的种族歧视 全世界都在批这名艺人 想必大家已猜到新闻的主角是谁
下一篇:刘涛海浪里拍水下戏 全程护着小演员被赞暖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