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艺人”彭丹:扶贫不能有死角
(中国经济周刊视觉中心首席摄影记者肖翊摄)
(中国经济周刊视觉中心首席摄影记者肖翊摄)
本届论坛以“精准扶贫与全面小康”为主题,300余位政商学界代表共聚一堂,共同探讨扶贫战略和破解之道。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铁农宣布论坛开幕,人民日报社副社长张建星和定西市委书记张令平致欢迎辞,甘肃省省长林铎和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巡视员张建军等发表主旨演讲。
此外,本次扶贫论坛还举行了三场高端对话,分别对精准扶贫的政策支撑、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三方面做了深入探讨。彭丹以倡导农民‘种电’,让农民成为‘精准扶贫’的践行者和受益者为主要议题,参与了“实践探索——企业帮扶由‘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现场对话,她的发言精彩而精炼,屡屡被掌声打断。她指出扶贫不能有死角,不能分领域,更不能做秀,要真扶贫,扶真贫。尤其是公众人物和偶像明星要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彭丹的提议和观点得到了在场嘉宾的一致认同与支持。
彭丹委员倡导农民“种电”,其实就是一种充分利用太阳能的无限资源,以资本为核心,以先进技术为依托,以个体或集体为组织形式的新兴能源供应体系。企业采用融资租赁模式向甘肃每户农民提供价值30万元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农民以户为单位,只需提供真实的户籍证明即可无担保租用一台光伏发电设备。农民通过向国家电网供电的形式,既满足自身用电需求,又能从中获得一定收益,是一个即扶贫又环保,同时不需要政府出一分钱又能精准脱贫的项目。只要太阳存在,农民就永远能够赚到钱。让农民去“种电”不仅能够使贫民脱贫致富,同时也使农民成为城市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能源提供者,是一项真正的利国利民之举措。
彭丹委员说:“我们在扶贫工作中应该把创新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不能、也不应该把扶贫仅仅看做是一个慈善活动,一个救助事业,而应该把它当作一项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的惠民国策。要落实精准扶贫就应该把‘联村联户’等好的方法制度化、产业化、市场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