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隐形独角兽企业500强大会在青岛召开
1431 2024-11-08
原标题:新市场、大观园的说唱艺人
□亓昌平 孙小林
小时候特别贪玩,只要有点空儿就往济南的新市场或大观园里跑。为啥?因为这两个地方热闹好玩,特别是那些说相声的,让你听了乐得前仰后合。
那时候新市场还有个名叫“南岗子”,从纬一路的北门进去,走不了几步就是天庆大戏院,戏院西边是一大溜饭店,后头就是娱乐场所。这些娱乐场所都是地摊,上头支起个大布棚,场子中间放一张小条桌,演员就在小桌前表演。这些大棚一个挨一个,有李集玉唱的西河大鼓,李福祥变的戏法魔术,谢大玉唱的山东大鼓,还有说评书的。这些地方观众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热闹异常,每表演上一段,演员们就拿个小笸箩走到观众跟前要钱,他们就是靠这点微薄收入养家糊口,可真是不容易。
那时候我年纪小,才十多岁,如今我也是八十开外的老人了,可每次想起当时的情景,就感到特别亲切,有滋有味有嚼头。就说吴焕文、吴景春老哥儿俩的相声吧,他们不说普通话,完全是老济南的方言土语,特接地气,让人听了过瘾。
上年纪的人都知道,曲艺行里的“山东快书”是咱齐鲁大地的特产,这其中有高元钧高派、杨立德杨派、于传斌(外号于小辫)于派之分。这三位快书表演艺术家当时都在大观园,新市场的大布棚下场撂地演出过。
高、杨二位艺术家演出都是打的鸳鸯板,唯有“于小辫”用的是“四页板”,就是一手拿两页大竹板,另一只手拿两页小竹板,打出的声音清脆响亮,花点多,甚至可以打出唱大戏的锣鼓点来,越打越火爆热烈,还不等开口说唱词,观众早已拍手叫绝。
于传斌是平阴人,生于1878年。由于他在乡间唱过“落子”,有着踏实的艺术实践经验,表演中随意性很强,其实一切均在规矩之中。他身材高大,也曾练过拳脚功夫,表演起来豪放洒脱,两个大眼珠子一瞪,喜怒哀乐尽在其中。他说唱词、打板结合严密,恰到好处,让观众有一种行云流水舒展自然之感。演出时观众无论多与少,他只要上场就认真对待,从不惜力气,一个段子说下来,上身衣服保准让汗水湿透半截。
他的大小四页竹板不仅是得心应手的乐器,而且是辅助表演的道具,模仿樵夫担柴时,大板往肩上一搭,身子颤动走上几步,就如一个真樵夫向观众走来。表演轿夫抬轿更为逼真,大竹板平伸往肩头一担,猫腰喊声“起”,挺身掂一掂试试分量,然后忽闪忽闪走几步,再配以行步难稳,左右摇晃的小动作,观众们想不拍巴掌都难。
于老先生的快书表演充满了爱和恨,唱到梁山英雄好汉时,无论从声调、气质、面部表情及动作上,都表现出他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与爱慕,唱到李家五虎或西门庆等坏人时,则表现出咬牙切齿的痛恨与鄙视。看他的表演,就似一幅大写意的英雄图,浓墨重彩,酣畅淋漓,令人尽吐郁闷之气,心胸畅快。
他还有个特别之处,就是表演中不喝水,在他身后的小条桌上放着一杯白酒和一小撮炒熟了的花生米,观众们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是花生米。这都是他在演出前,将一粒粒花生米捻去皮,再掰成绿豆粒大小。表演中在不影响打板和说唱的一刹那,将花生米放入口中,再呷一小口酒,再看他,如同汽车加了油,精气神更足了。
这位“于派”快书表演艺术家,在济南、泰安、肥城、淄博等地名气很大,生前收徒众多。老先生一辈子清贫,无儿无女,好不容易盼到了济南解放,正在他艺术上大放光彩之际,不幸患重病,幸亏爱徒张庆海关心照料,如对待亲生父亲一般,终使于老先生又恢复了演出。可惜好景不长,在1952年的一次表演中,他一头栽倒在台上,再也没有醒过来,终年74岁。
如今,于老先生的众多弟子仍在怀念着他。回忆起这些情况,对咱泉城济南自古就有“曲山艺海”的美誉之称就当之无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