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服务之“优” 促企业发展之“进”
836 2025-07-24
“满满的正能量,为学长点赞!”“师弟真是好样的!”近日,西南大学微信公众号推送的一篇头条文章被热转,近百条留言中流露出该校学子掩饰不住的自豪之情。
文章的主角是西南大学的3名大二学生:王帅、张佳琦和杨雄郁。5月3日,他们利用社会实践的空余时间游览南昌,救起一名落水女子。西南大学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披露了他们救人过程的许多细节,引起热议。
在西南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潘洵看来,这是运用新的传播手段巩固校园舆论阵地,传播见义勇为、乐于助人良好风气的举措。而类似的例子,在西南大学还有很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极具指导意义和纲领性。”潘洵认为,这对做好新形势下的新闻舆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作为高校新闻舆论工作者,更要着力在“成风化人”上下功夫,大兴正气之风,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工作教育人、引导人、影响人的作用。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舆论建设
“一味灌输的宣传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下的高校。”潘洵认为,巧妙设置议题,引导学生参与舆论建设,能够让正面宣传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年夏天,600多名西南大学学生组成62个暑期社会实践返乡小分队,赴全国各地开展“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史实调查”,搜集有关侵华日军无差别轰炸的档案,寻访受害者、见证人、遗址遗迹等。这次调查后,学生们对抗日战争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们对身边的同学讲述自己调查时的所见所闻,让正面宣传增添了诸多生动的细节。
潘洵表示,西南大学也曾有过抗战岁月,如此一来,全国、全市乃至西南大学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相关宣传就和同学们的口口相传形成了合力,让正面宣传更有感染力,也让高校的宣传氛围更为浓厚。
建好用好新闻舆论阵地
“如今,传播方式多种多样,高校学生又特别有好奇心,乐于接受新生事物,高校新闻舆论工作必须从阵地上下功夫。”潘洵表示,为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西南大学对新媒体建设大力支持,扎实建设新闻舆论阵地。
“低头族”是大学生中的常见群体,用手机上网、获取信息,堪称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官方微博、微信,成为西南大学进行高校新闻舆论工作建设的重要阵地。
今年是西南大学组建10周年暨办学110周年,在校庆典礼筹备工作中,西南大学微博、微信平台全面跟进,讲述百年校史,传播西南大学“特立西南,学行天下”的精神,并与广大校友和师生积极互动。据统计,西南大学官方微博的校庆专题阅读总量超过1000万次,在新浪微博热搜榜单名列前10位,在全国教育微博话题榜排名前5位,并曾跃居第一位。在校庆周期间,西南大学官方微信还进入了“教育部直属高校微信排行榜周榜”第六位。
“通过新媒体全程播送校庆的方式,既让广大学子更加了解校史和西南大学作为一所社会主义高校的办学精神,也增加了他们对学校的认知认同。”潘洵介绍,如今,西南大学官方微博和微信作为校内发布信息的权威平台,广受学子认同。建好用好这一阵地,可以切实增强新闻舆论引导力和传播力,让高校新闻内容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让良好舆论风气影响校园
潘洵认为,借助新媒体的力量,能够更好地引导高校学生从小事中挖掘正面价值,也能增强正面价值的传播力,带动更多学生参与其中,从而形成具有影响力的良好舆论风气。
在西南大学,宿管阿姨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楼道里的妈妈”。这一称呼并非凭空而起——2014年11月,西南大学的学生们自创了“宿管阿姨日”,来感谢宿管阿姨平时对大家的关怀照顾。2015年的母亲节,学生们又为上早班的宿管阿姨们买来热腾腾的早饭,感谢“楼道里的妈妈”。
这两次活动都得到了西南大学校方的支持和关注,官方新媒体平台进行了图文并茂的报道,引起了更多学生的广泛关注,使宿管阿姨和学生们的关系更加融洽。
“良好的舆论风气一旦经引导形成,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潘洵表示,这只是西南大学对高校舆论风气进行引导的一个缩影。今后,西南大学将继续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体平台,及时回应学生关切的问题,更加关注舆论育人、文化育人,积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领风气向上向善,努力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