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撑腰的"封面"新闻客户端上线 背靠大树好乘

2016-05-05 17:04

  (提要)新闻资讯客户端江湖基本已经定型,“封面”新闻客户端今日上线,难道真的背靠阿里好乘凉?

  文|张耀升

  “每个青年,都可定义自己的封面。”

  斗大的几个字,出现在《华西都市报》今天报纸的头版。

  5月4日,中国的“青年节”,来自中国的西部省份四川的“封面新闻客户端”正式上线。

  因为背后阿里的身影闪烁,这款新闻产品的诞生颇引人注目——去年10月,四川日报集团与马云执掌的阿里巴巴宣布成立“封面传媒”,转型进军移动媒体。

  当时阿里高级副总裁王帅兴奋地表示,“川报集团有做媒体的经验以及雄厚的人力储备,双方具备创造未来的能力与改变现在的实力。”

  一方面是在传媒领域攻城略地的阿里集团,另一方面是寻求转型的传统媒体集团,双方的碰撞注定要激发出火花。

  但这个火花到底能亮多久,要打个问号。

  2015年曾被人称作是“新闻客户端”年,多家传统媒体为转型推出了新闻客户端,传媒江湖形成了“东澎湃、南并读、西封面、北无界、中九派”的说法。上海报业集团推出了“澎湃”“界面”,南方都市报转型推出“并读”,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则推出了“九派”。这个说法出炉时封面传媒尚未推出自己的客户端产品。

  不过在2015年11月由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打造的“上游新闻”先一步上线,曾认为西部应该有自己一席之地,遂有了“西上游”的说法。而在今年3月底,由深圳特区报打造的“读特”新闻客户端上线,“并读”也出现了竞争对手。

  对于这波传统媒体的移动化转型,曾有数据证明,他们的新闻客户端下载量有待提升。而现有的新闻客户端市场早就被传统门户转型而来的搜狐、腾讯以及由机器算法主导的今日头条等对手主导,封面以及背后的阿里到底打什么算盘呢?

  《华西都市报》走向转型的第一步

  封面传媒,是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华西都市报》走向移动媒体转型的第一步,引入阿里巴巴的资本后,期望打造一个“个性化定制”的主流媒体,根据每个用户的需求,推荐符合用户个性的新闻内容。

  封面传媒将公司总部设在成都,公开信息显示,封面传媒成立于2015年9月25日,注册资本为5000万,执行董事为华西都市报总编辑、总经理李鹏。

  在宣布成立初期,封面传媒大举招聘了150名员工,当中职务包括COO(首席运营官)、CTO(首席技术官)、CFO(首席财务官)、CMO(首席营销官)等高阶职位,还有50位技术人员、50名编辑记者,起薪与北上广同级,并享有股权期权激励。

  5月3日,沉寂一段时间的封面传媒,在《华西都市报》上出现与暴风科技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的消息,在VR新闻、VR直播等虚拟现实领域进行深度合作。同时间携手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院,一起打造“VR新闻实验室”,研究VR最前沿的技术发展。

  封面传媒负责人表示,“我们与中国VR产业的领导者暴风科技联手,目的就是借助VR这种最新的交互技术,为用户提供全新的体验。”

  隔日5月4日,正式上线了封面新闻客户端。

  传媒狐(微信号:media-fox)记者在第一时间试用了封面新闻客户端,客户端界面简洁,在首页面上,用了“卡片式”的风格来呈现新闻,所谓的卡片式,就是以大版面的图片,下面加上新闻标题的方式,让用户有更好的阅读体验,比起其他以文字为主的新闻客户端,封面客户端界面设计更往西方移动媒体靠拢。

  为了新闻客户端的发布,封面新闻在上线之前也累积了部分稿件,最近讨论热度最高的“魏则西事件”,也成封面在5月4日首发的精选稿件,封面记者实地走访成都当地的医院,探讨民营医院中的莆田系身影。

  目前看起来,个性定制、优质原创是其主打竞争力。至于与VR的结合,鉴于相关硬件发展的不够成熟,只能说噱头大于实质内容。

  “个性化定制”并不新鲜

  封面新闻客户端在宣传中一直强调自己是一个“个性化定制”的产品,订阅各个不同的频道,自然也成了基本功能,提供了推荐、时事、校园、生活、体育、娱乐、商业、科技、封蜜等频道,封蜜是封面新闻的粉丝平台,也提供一些成都本地信息。

  资深媒体人郭全中向传媒狐表示,“我觉得封面新闻是四川日报集团跟阿里联合的新思路,也代表媒体转型的新方向。它是一个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媒体,核心就是“因人而异”,利用大数据的技术,对用户的需求进行智能化的推测,提供每个用户不同信息需求。”

  今日《华西都市报》为推出封面客户端专门给了半版的广告:封面新闻客户端“青春”上线。选择这个纪念性的节日,是因为封面新闻将以“80、90后”的人群为主,将为“网络原住民”群体打造一个“正能量、年轻态、个性化”的全国性新闻产品。广告还说,“利用数据挖掘、机器人学习写作、兴趣推荐算法等,封面新闻在精准描绘用户画像的基础上,独家创新推出私人定制、实时刷新的‘封面’功能‘新闻盒子’。”

  不过这些功能与时下占领了市场的几大新闻客户端产品并无太大差异。而且好几家都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比如搜狐新闻客户端,提供了5个不同场景的阅读。打开客户端首页,可以看到专业编辑记者发来的一手资讯;下拉一下,页面会刷新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点击客户端上方的垂直频道,可以自主订阅跑步、无人机、穿搭等诸多频道;公众号订阅版块也满足用户对自媒体原创内容的需求。下拉时出现搜索框,为用户阅读时主动探索提供无线可能。有评论指出,这五种不同阅读场景的搭配,令搜狐新闻客户端显得很人性化。

  另外腾讯依靠客户端和“天天头条”的双轮驱动以及网易颇为有特色的跟帖文化,新产品想再次搅动江湖占领一席之地,颇为困难。

  面对这些生来就带有互联网基因的新闻客户端,传统媒体转型,可能真的不是砸钱就能成功的。

  彭湃新闻、界面新闻作为传统媒体的转型前辈,虽然在2015年许多重大新闻上发力,但却无法将成果反映在用户活跃或是好感度上,只在业界留下好口碑,对于如何突破“只有业内人知道”的盈利困境,封面新闻还是要下足一番工夫。

  比起澎湃和界面,郭全中更加看好封面新闻,“在媒体上我们会看好封面,主要因为它的技术基于大数据,在运作上也比较市场化,至于它未来的发展,它能不能超过搜狐、网易、腾讯这样的新闻客户端,我没办法进行准确预测,但封面可能是传统媒体转型比较好的产品。”

  背靠阿里好乘凉?

  成都和重庆向来就是较劲的两个城市,位于重庆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也尝试转型至移动媒体,因应这个快速变动的互联网时代,以汇聚向上的力量为口号,成立了“上游新闻”。

  去年11月18日,上游新闻正式上线了新闻客户端,比封面新闻早了整整半年,靠着母集团《重庆晨报》的优势采编力量,在上游新闻中提供许多深度、时政类新闻。

  上游新闻上线几个月以来,在新闻口碑上也有所斩获,甘肃记者被捕一案,上游新闻就独家取得兰州晨报的公开信,并且证实了这封《公开信》的真实情况,在当时引起哗然。

  虽然上游新闻已经获得些许成绩,但是2月在得到重庆文化产业公司投资6000万后,还是一直处于探索自我定位的阶段,在用户下载量跟浏览量上面,依旧面临跟彭湃新闻一样的问题,很难跻身前列。

  上游新闻高层陈旭曾表示,“下载量不方便透漏,但和我们的预期相差不大,基本上算是及格。”陈同时也指出,“虽然大的方向说,各种各样的内容实际上是多了,但真正有价值的、好的内容其实还是短缺的。"

  这几个月以来,上游新闻在新闻自我探索上,或许可以作为对手封面新闻的借鉴,但是封面新闻背后的阿里巴巴,还是让它在媒体上拥有了不菲的曝光度。

  阿里巴巴的媒体版图也一直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在过去一年不到的时间内,收购了优酷土豆的合一集团,同时买下了香港的《南华早报》,并且传出收购新浪微博的消息。

  除此之外,阿里巴巴也将大量资金投注在影视产业上,阿里巴巴已经投资了华数传媒、华谊兄弟、光线传媒,甚至成立了自己的阿里影业,试图在电商平台之外,借助媒体的优势,打通旗下金融、娱乐、O2O等传播渠道。

  郭全中强调,阿里带给封面的不只是资金,还有大数据,“封面其实也是个类今日头条的产品,但是今日头条自己不生产内容,而封面生产内容,他们另一个优势在《华西都市报》的内容生产能力很强,而阿里在数据资源上很强,尤其是大数据资源。”

上一篇:文体新闻
下一篇:VR新闻《华人文化”联手”城市足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