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 20160201 棚户区改造:新居所 新生活

2017-01-02 12:55

2月1日19:38

 
   

CCTV-新闻

 

2月1日19:38

 

重播:

 

CCTV-新闻

 

2月2日03:45

 
   

CCTV-新闻

 

2月2日05:45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在内蒙古包头市的东河区,原来有一片著名的棚户区。说它著名是因为在这个只有13平方公里的区域里,住了12.4万人,也就是说平均每平方米就住了一个人。这里是全国最大的连片棚户区之一,人口多、环境差,晴天一脸土,雨天两脚泥,几百人共用一个旱厕。很多居民都盼着能早点搬走,换个环境,住上好房子。

  尹志琴住进新房已经两年多了,她的旧家在包头市东河区的北梁棚户区,只有19平米,很多年一家三口都是挤在一张小床上。

  屋子里除了电视和灯没有别的电器,做饭需要劈柴,夏天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院墙已经裂了很大的缝,随时会塌。

  尹志琴一家一直盼望着有一天能住进好点的房子。2013年,北梁棚户区的拆迁启动。棚户区拆迁被称为拆迁的难中之难,如何消除居民们的疑虑,解决矛盾,是能否拆动的关键。以往拆迁居民的新住所往往被安排在交通和生活不方便的偏远地方,导致他们不愿意搬迁,这次政府首先在拆迁地点的选择上做了调整。

  看到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北梁棚户区的居民们安心了不少,但新的问题又来了,在拆迁补偿和分配上能否实现公平呢?如果自己吃了亏怎么办?这时政府想到让拆迁户参与决策。

  201410月,北梁棚户区的4.7万户居民全部签订了搬迁补偿协议。尹志琴拿到钥匙后,每天都要跑去新房看一看。随着安置房全部交付使用,很多居民陆陆续续搬进了新家,开始新的生活,但是很快他们又遇到了新问题。

  在这个区域,低保户的数量占了整个东河区的50%,而且老人和残疾人的比例相对较高。搬上楼后,生活成本高了,居民们的生活如何延续成了新的问题。

  2014年,东河区北一社区成立,社区工作的重点就是帮居民们找工作。在社区大厅的屏幕上,每天都在滚动着招工信息,居民们只要来到社区就可以及时看到各种招工信息,直接和用工的企业联系。

  李志凤、杨力军夫妇是北梁新区的困难户,两人身患残疾,一直没有工作,一家靠几百块的低保生活,看到他们的生活状况,社区工作人员上门给妻子李志凤推荐工作。因为身体残疾,这对夫妇有点自卑,一直不愿与人交往,李志凤最初没有答应。社区工作人员没说太多,询问了一下家里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杨力军说搬了家之后,孩子还小,上学太远,他们又不方便接送,去附近的康复路小学找了几次也没能转学。

  杨力军就是那么一说,没想到工作人员把这事放在了心上,没多久政府就帮忙协调给他的女儿转了学,问她愿不愿意到社区编花,她很痛快地答应了。

  这两年,李志凤夫妇有了收入,与外界的联系多了以后,人也变得开朗了许多。

  搬入新居后,尹志琴和丈夫一直在摆摊卖水果。这两年攒了点钱,希望能借点贷款弄个店面,他们想到了社区。之前因为搬迁,一些原来在梁上从事个体经营的人失业,住到新区后,想创业符合条件的,政府就可以为他们提供五到十万的小额贷款。

  了解情况后,社区服务站站长很快答应帮忙协调。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北梁已经有6500多人重新就业,帮助居民找工作,家家都有收入来源,让生活可持续仍是政府未来工作的重点。

  三年时间,让12万多人住上好房子,换了好环境,无疑是一个大工程。如何拆如何建,做到如何最大限度地保证公平公正,已经十分不易。而更难能可贵的,当地有关部门对棚户区居民的关注并没有随着搬迁的结束而停止。这无疑更让居民们对以后的好日子有了更多的希望和期盼。现在很多地方都在进行棚改工程,棚改不仅可以改变当地群众的居住条件,更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上一篇:焦点:金正恩执政这5年
下一篇:《焦点访谈》 20160203 治国理政新实践(三) 深化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