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格案昭雪一年后的汤计

2019-04-03 01:17

原标题:呼格案昭雪一年后的汤计

呼格案昭雪一年后的汤计

 第二届“好记者讲好故事”武汉大学巡讲现场,汤计回答学生提问。受访者供图

3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人民法院工作年度报告(2014)》(白皮书),提及2014年依法纠正呼格吉勒图案等10件重大冤假错案。

新华社内蒙古分社高级记者汤计,曾跟踪呼格案长达9年。2015年,汤计的日程依然满满当当——受奖、演讲、出书……这些事儿,多数又与呼格案有关。这一年汤计的“时间哪儿去了”,成为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的鲜活注脚。

■本报记者刘晶瑶

在国家宪法日设立一周年之际,新华社记者汤计站上了央视年度法治人物的颁奖台。

2015年冬日的北京,作为一名两年前就被诊断患有结肠癌却坚持未化疗的患者,汤计看上去气色还不错。高大的身材,和蔼的笑容,平和之中蕴含着力量。

 职责与真相:坚守者的底色

对于汤计来说,一年前呼格被宣布无罪后,“一篇写了9年的新闻”终于画上句号,一路走来的艰辛坎坷,只有他和呼格父母知晓。

“回顾呼格吉勒图冤案平反的过程,作为一名新华社记者,我在追踪和报道呼格案中,亲眼目睹了我国法治的进步。”

即将退休的汤计,在“最后一班岗”上,拿到了一个记者职业生涯中几乎能拿到的所有荣誉:

新华社荣记个人一等功、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CCTV2015年度十大法治人物……

呼格案则成为我国法治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被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写入了《2015年中国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

不是每一个坚守者都能等得到荣誉。问起此事,汤计显得十分平和。“如果呼格案最终的结果不是如此,或者没得到这些荣誉,我心中肯定有遗憾,但我的记者生涯还是成功的。”

这份淡定,就是汤计新闻从业30年的感悟——“职责与真相”才是更重要的,这也是他即将出版的著作之名。

这本书设计了蓝底白字的封面,新华社社徽的颜色。封面上的照片,正是那张在网络上流传最广的:汤计双手合十,默默祈祷,那是他听到呼格案无罪宣判时的表情。

作为一名老新华人,汤计始终把新闻理想视为最高的追求。

“记者笔下有人命关天,记者笔下有是非曲直,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记者笔下有毁誉忠奸。”汤计始终坚持新闻职业良知和底线,职责与真相,正是坚守者的底色。

 让法律意识融入我们的基因

2015年的冬天,中国的许多城市似乎都在和雾霾做斗争,人们一次又一次“等风来”。汤计遵医嘱,到北京协和医院复查。他似乎并不在乎雾霾,因为他坚信,霾始终有被驱散的一天。

“去身边霾不易,去心中霾更难。”身为跑了多年政法口的老记者,对于如何面对中国法治进程中的曲折,汤计的理解更为深刻。

几年前,包头一位母亲心急如焚地找到他。她的孩子因燃放劣质鞭炮崩瞎了一只眼睛,法院宣判鞭炮厂赔偿20万元,却迟迟难以执行。她家里特别困难,眼看着为孩子安装假眼的时机就要错过了,手头却拿不出钱来。危急时刻,汤计出面奔走,法院最终通过法律援助的方式进行救济,孩子成功安上了假眼。为何受害方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向法院求助,而是找“汤大记者”,这让汤计深思。

汤计自认为不是法学科班出身,却报道了这么多年的法治新闻,一有机会就向法学界人士请教,法律方面的书籍也读了不少。而现实让他体会到:有法不依、情大于法。亲情、宗族关系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血液里了。很多人遇到事的第一反应不是去找法院,而是找关系,这也是我们法治进程推进的难点所在。

“就拿孩子上学这件事来说,第一反应不是拿着户口去报名,而是先找熟人看有没有关系。遇到矛盾了,第一时间想的不是打官司,除了打架,就是找人说合。年轻一代也是如此。”汤计说,“要想真正实现依法治国,必须树立法治意识,让法律意识融入我们的基因。”

 “我没有超能力”,希望百姓都信法

“常有人点名要找‘汤记者’。人们相信,汤计可以帮到他们。”这是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同事任会斌眼中的汤计。

而汤计眼中的自己又是怎样的呢?《我没有超能力》——这是2015年元旦当天汤计写下的一篇博文标题。汤计写道:“随着呼格冤案的平反,我被媒体从幕后推到了台前,人们称呼我‘为民请命的好记者’,全国各地的人带着多年积压的‘冤假错案’来找我或打电话给我,希望能够得到我的帮助。这样的求助一直也没有断过。”

这一年里汤计接到的求助电话很多,就连百度百科上都有网友询问汤计的联系方式。对于这点,从事政法报道多年、接待过许多上访户的汤计感慨颇深。“我从事政法报道多年,最大的感触是人们的法治观念淡薄,遇到问题不走法律途径,宁信访不信法。”

面临退休的汤计希望公众能够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当下,选择法治途径解决纠纷。“公众如果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法律的公平公正,生活中出现了矛盾纠纷,就会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有这样,才能终结信访不信法的乱象。”汤计说。

 呼格墓反写的问号警醒后人

“优良的司法,乃国民之福。呼格其生也短,其命也悲。惜无此福。然以生命警示手持司法权柄者,应重证据,不臆断。”

这是中国政法大学江平教授应汤计之邀为呼格写下的墓志铭。

呼格的新墓地修得很高大,与从前荒草地里的小土堆不可同日而语。“气派”的背后,是呼格父母在儿子洗刷罪名之后,挺直的腰杆。“气派”的背后,也是冤案可以平反生命却不能挽回的悲剧。

新墓地的选址也是汤计拍板定下的。在新墓设计师白宇看好地方后,汤计找到和林格尔县民政局领导和安佑生态纪念陵园老板商议,敲定了墓地现在的位置。

墓地的设计也别具深意,从天空俯视下去,呼格墓地围墙的造型为反写的问号——拷问冤案的制造者,也在时刻警醒后人。墓地的形状也暗合了呼格的生肖——蛇。

2015年是呼格父母找回内心平静的一年,最终尘埃落定的时间点,应该是呼格迁墓的那天。

迁墓当天,汤计因为工作原因未能到场,但他心中却默默为呼格一家祈福,希望时间能抚平他们的伤痛。

“愿历史长河记住呼格案,愿法治中国记下呼格案,愿大家忘记呼格的家人。”这是那天汤计最想说的话。

记者在清华法学院为学子讲法治

2015年的最后一个月,汤计正在参加由中宣部、中国记协组织的第二届“好记者讲好故事·价值观的故事”巡讲活动。等月底巡讲结束,回到内蒙古,还要办理退休手续。

汤计的退休之年,几乎变成了职业生涯中最忙的一年。“一会儿到分社传经,一会儿到大学做讲座,当然也增添了不少荣誉。”听起来轻松,对于一位结肠癌患者来说,仍然是不小的挑战。

喜欢撰写新闻评论的汤计,还计划开微信公众号,寻找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继续把新闻之路走下去。从汤计的朋友圈也可以看出,这位老记者一时一刻也放不下新闻,每天都会刷新几条,内容基本涵盖了当天所有的热点新闻,对于新闻敏感显然已经刻进了他的骨子里。

作为一名老新华人,汤计还要继续为社里贡献自己的力量。每年新华社招聘记者、编辑之后,都要进行入社培训,未来的他们都将在这一课堂上看到汤计的身影。还有几所大学的新闻学院也计划聘请汤计作为客座教授。

这一年之中,汤计到不少大学做过讲座。他印象最深的是6月9日,在清华大学法学院模拟法庭,面对来自清华、北大、人大、政法等国内一流法学院的学子,汤计似乎看到了未来中国法治建设的中坚力量,他对这些年轻人的建言是:切勿玩弄法律,要以法律为终身的信仰。

 再次写下对法治中国的期许

当记者生涯画上最圆满的句号时,汤计走完了自己的2015年。面对崭新的一年,他愿意再次写下对法治中国的期许,那就是期盼社会树立法治观念,重建对宪法的信仰。

2015年春节,汤计到呼和浩特市山丹小区李三仁家拜年,这是呼格吉勒图冤案昭雪后的第一个春节。

朴实的呼格父母憨厚地一笑,汤计当时也是心头一热。

呼格家客厅里罕见贴了一张年画,距离上次贴年画已经过去了18个年头。

“呼格的父亲李三仁和母亲尚爱云,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他们心中始终相信政府,相信党,相信公平正义终将抵达。”这样的信仰也是支持汤计一路走下来的根本。

作为一个标准的山西大汉,他却总被误认为是蒙古族,或许因为他为发生在内蒙古的呼格吉勒图一案呼吁奔走了太多年的缘故。

他给人留下的印象,正像一位面对茫茫无际的草原,默默坚守的牧民。

呼格案昭雪一年后的汤计

上一篇:海南省政府法制系统依法行政专题培训班培训简讯
下一篇:近年来超27名落马官员涉收受雅贿 4人祸出爱好摄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