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提高法律服务精准度

2016-12-15 14:01

  “六五”普法以来,嘉峪关市立足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市情,把深化“法律进社区”活动作为服务保障民生、夯实社会治理基础、创建平安中国示范区的重要措施来抓,按照“创新机制、紧贴需求、精准发力、积极推进”的工作思路,努力推进“法律进社区”活动规范化、常态化,为建设文明和谐社区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坚持因材施教,精准覆盖重点普法对象

  针对不同对象和群体特点,制定“靶向式”精准普法措施,向社区群众提供差异化的法律服务。针对特殊人群,注重个性化法治宣传教育,采取家访、个别谈话和以情交友等形式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和心理疏导教育。针对流动人口、企业工作人员,利用周末课堂、网络服务等形式为他们提供法律服务。针对流动、留守儿童,利用寒暑假期开展法治小课堂、交通安全模拟演练等活动,帮助他们树立知法守法观念。

  坚持三网融合,精准创新特色普法形式

  拓展阵地网。加大社区法治宣传专栏(橱窗)、法治文化墙和法律图书角规范化建设,利用居民法治学校,举办社区“两委”干部、普法宣传员和人民调解员培训班,开展“业务学法”;围绕“平安和谐社区”“平安和谐家庭”“民主法治社区”创建活动,开展“大讨论谈法”;举办“食品安全与健康”“家庭理财与预防诈骗”“物业管理与安居乐业”等系列宣讲活动,开展“法治讲堂讲法”;结合案件“公开调解”“公开审理”,组织社区干部、普法志愿者、人民调解员、居民代表旁听案件调解审理过程,开展“以案释法”。

  整合传媒网。新建社区电子触摸屏、开辟社区室内外电子显示屏,开通社区微博、微信、手机报等,推行“指尖普法”新模式,通过推送热点法治新闻、典型案例分析、法律常识等内容,提升居民法律素质和法治意识。

  提升文化网。利用社区文艺团队,积极创作各类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法治文艺节目,开展法治文艺巡回演出,同时把民间书画、剪纸、手工编织融入法治宣传,实现传统文化与法治文化对接,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

  坚持需求导向,精准聚焦实施普法项目

  推出“律师进社区”活动,通过政府购买法律服务方式,聘请社会律师进驻全市47个社区,每周集中一天时间,为社区群众提供“面对面”“零距离”的法律服务,全面打造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升级版”。社区律师主动参与“法律服务社区网格服务团”,因人、因时、因地、因事开展各种普法活动,实现从“广撒网”到“精聚焦”的转变。通过入户走访、座谈约谈、现场咨询、开办专题法治讲座等形式,深入宣传城乡规划、房屋拆迁等法律法规,为推进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土地确权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法治氛围。积极参与社区自治管理,为社区工作进行“法律体检”,对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提高了社区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水平。

  坚持民生优先,精准构建立体普法格局

  社区服务中心以提供精准法律服务为理念,打造“六个一”民生法律服务新格局,实现了“六个零距离”目标。“一站式”办理,受理群众诉求零距离。“一刻钟”服务,化解矛盾纠纷零距离。“一场次”法律咨询,开展法治宣传教育零距离。“一走访”矛盾排查,治理源头矛盾零距离。“一家人”帮扶关爱,帮教特殊人群零距离。“一张卡”爱心服务,法律援助零距离。

  坚持阳光民主,精准打造依法自治平台

  结合社区推行“一委一会一中心”的组织构架,实行“议行分设”工作体制,健全完善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引导居民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区管理和自我服务,不断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落实民主选举,实现民主决策,扩大民主监督。

  通过扎实有效的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使社区干部群众法律素质明显提升,依法维权意识明显增强,有力地推动了民主法治社区建设,城市文明程度得到进一步提升。嘉峪关市12个社区被命名为全市“民主法治社区”,7个社区被命名为全省“民主法治社区”,1个社区被命名为全国“民主法治社区”。 (司宣)

上一篇:省司法厅制定省“互联网+法律服务”行动计划
下一篇:剪贴本里的情意
相关文章